山脈,指連續起伏,顯而可見的峰巒系統,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
中國最西邊界上的帕米爾高原,橫跨跨中國新疆西南部、塔吉克斯坦東南部、阿富汗東北部,是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
帕米爾高原在中國古代稱蔥嶺,波斯語是平屋頂之意,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
它是亞洲的群山之母,向四方繁衍出她的兒孫。這些兒孫,每一個都具有無比的雄姿。
中國山脈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山脈是太行山脈,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北起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四百余公里。
地質學家說,太行山之東,太古時候原是大海,北京、天津一些城市所在區域,都在海底。
大概公元前四十世紀或三十世紀,才沖積成為海拔僅二十余米的廣大原野,稱為大陸澤或河北平原,構成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主峰小五臺山,海拔兩千八百八十二米。太行山之西,是平均高度一千米以上的高原,稱山西高原,構成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脈的平均高度一千五百米,適足以隔斷河北平原上的戰爭不能西進,也成為戰亂時代難民們的避難所在。
大別山脈
太行山南北長八百余公里,只有八個僅可容身的峽谷,以溝通河北平原跟山西高原,世人稱之為“太行八陘”,形勢險要,被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前”。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
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窺太行。
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國滎陽,開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于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于轉危為安。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三十六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于曹軍。
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
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晉冀豫邊區。
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太行山仍在國防上做過偉大貢獻。
太行山脈
橫亙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脈東西七百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三千七百六十七米。主脈平均高度兩千五百米,比太行山要高一千米。它的峻峭而驚險的嶺谷,有效地把中國中部隔斷。它的尾巴跟淮河的頭部遙遙相接,連成一條我們所稱的“秦嶺——淮河線”,作為中國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嶺以北跟淮河以北,屬于華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秦嶺以南跟淮河以南,屬于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統。
冬天,秦嶺阻擋寒潮往南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
秦嶺
秦嶺擁有古中國最著名的“棧道”工程,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插桿,上鋪木板,作為穿越山脈的道路。若干使歷史扭轉方向的戰役,就是由于戰勝的一方能控制棧道的緣故。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三千七百七十一米,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陜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陜南地區的界山。隱士的終極目的地終南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華山,探險者樂園的太白山都在秦嶺范圍內。
秦嶺
它事實上是秦嶺山脈的尾巴,錯綜相連,橫臥在淮河跟長江之間,大別山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山南麓的水流入長江,北麓的水流入淮河,因此大別山南北的氣候環境截然不同,植物也差異也很大。
大別山坐落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西接桐柏山,東延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東西綿延三百八十公里,南北寬一百七十五公里。
大別山
中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就兩次提及大別山,那時還叫荊山。
大別山成為北方少數民族侵入華北大平原時,華夏人的最后防線,過此便直抵長江。它們是長江的前衛,大分裂時代和金、宋二帝國對抗時代,退縮到長江之南的殘余王朝,就是靠大別山作為緩沖。
大別山如果落入敵人之手,長江之北的重鎮如襄陽(湖北襄樊)、漢口(湖北武漢長江北岸),便無法拒守。長江天險,就喪失了一半。
大別山脈
主脈橫亙在黃河“幾”字形的北岸,即河套之北,綿延六百公里,高度在一千至兩千米之間。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
南坡以一千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河套平原。
陰山山脈
這是從前以農業為主的華夏民族,跟以游牧為主的一些游牧民族的最北分界線。
陰山之北,因雨量稀少和風沙的侵襲——幾乎山腳下就是瀚海沙漠群,古代那種簡陋的農業生產技術,無法生根。
以致華夏人的屯墾只限于陰山山脈之南,唯一的希望就是游牧民族到此止步。所以唐王朝詩人所說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遂成為歌頌將軍們偉大功績的標準。
陰山山區現存名勝有昭君墓(青冢)、戰國趙長城、高闕雞鹿塞、武當召(漢名廣覺寺)、美岱召、百靈廟等。古今有許多著名詩句描寫此山,如北朝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民歌之一“敕勒川,陰山下,天似蒼穹,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陰山山脈
長達兩千公里,帕米爾母親的長子,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該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兩千五百公里,寬兩百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昆侖山
以五千米至七千米高度的無比雄姿,從母親懷抱中,向東方奔馳,北側是海拔僅一千米的塔里木盆地,南側則跟喜馬拉雅山共同筑成世界屋頂。
昆侖山于十八世紀才永遠地納入中國版圖,但它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仙山。
據說,山上有一位法術高強的美貌仙女,名王母娘娘。公元前二十二世紀時,她曾把一包長生不死的仙藥,贈送給當時夏王朝第六任君王后羿。公元前十世紀時,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也曾駕著有神性的馬車,從當時的首都鎬京(陜西西安)出發,一夜間奔馳三千公里,到達昆侖山,跟她相會。神話學家為了使人確信不疑,還肯定地說,那一年是公元前986年,正是西方世界希伯來國王大衛王在位的年代。
昆侖山
它是全世界無人不知的終年都被積雪覆蓋著的巨山,跟北方的昆侖山和東方的大雪山,共同筑成世界屋頂,包括古吐蕃王國的全部疆土,廣達二百三十萬方公里,不僅面積廣袤,而且海拔極高,平均六千米。假如把世界縮小為一個普通城市,這個高原就像唯一的一座五十層高的巨樓,矗立在最高只有三十層,而絕大多數只有一層二層的矮小的群屋之間。
喜馬拉雅山
從巨樓向下,可以俯視世界每一個角落。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國跟尼泊爾之間,海拔八千八百四十八米——恰如在五十層高樓上再矗起一個三十八層高的鐵塔。
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隔斷了中國跟印度的交通,蒙古帝國的創造者鐵木真,就因恐懼它的高度,而不敢穿越。十八世紀英國征服印度后,雖野心勃勃地企圖北進,也因喜馬拉雅山的危險山道和稀薄空氣,使積極的軍事行動發生困難。現在雖然已是核武器時代,但它仍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