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直有殉葬的風俗。這個風俗最早在我國商朝時便已出現了,商朝人篤信人死后,靈魂生活在另外一個世界里,而墓葬則是另一個世界的靈魂安居之所。因此,商朝人舉辦葬禮一般遵從“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則,殉葬自然相當常見。
而在近代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里,隨隨便便一個奴隸主的墓穴,就有多達十幾人的殉葬規模,更別提帝王之墓了。
殉葬制度起源于商朝,鼎盛于秦朝。雖然秦始皇陵至今沒有挖掘完畢,但其中的殉葬人數依然是歷代所有王朝中的翹楚。而秦朝之后,殉葬制度逐漸式微,雖然沒有徹底廢除,但已經相當少見了。一直到清朝,康熙下旨廢除了殉葬制度,這項連綿幾千年血淋淋的封建陋習,才徹底消失于歷史舞臺。
也是由于殉葬制度在古代的大行其道,我國出土的大部分古墓,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殉葬者的影子。而這些殉葬古墓中,最讓人毛骨悚然的,當屬2007年江西出土的一座墓葬了。這座古墓的墓室僅有163平米大小,里面卻擠滿了47口棺材,是一座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殉葬墓。
那么,這座慘無人道的古墓究竟誕生于哪個年代?墓主人又是誰呢?還請諸位接著往下看。隨著考古學家的進一步挖掘,以及對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的鑒定。初步推斷這座古墓建造于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而在這一時期,江西地區存在一個叫徐國的小諸侯國,根據這個墓葬的殉葬規模來看,極有可能是徐王的墓。
當這47口棺材被一一揭開后,在場所有的考古人員都驚呆了。里面一共裝有22具保存比較完好的人類遺骸,且無一例外全是女性。其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全身上下都包裹著絲綢和竹席。如此華麗的喪葬規格,一時竟讓人分辨不出她們是殉葬者還是墓主人。
而其他棺材里的遺骸因為年代久遠,風化嚴重,已無從辨別身份特征。但根據棺槨中的物品來看,這些遺骸也極有可能和這22具遺骸一樣,都是15到25歲的女性。
不過,令考古學家疑惑的是,每個棺木中都發現了不少香瓜籽,而且在后續的尸檢時,專家還在這些遺骸的關節和骨腔里發現了“綠色小花”。經過化驗分析后,這些“綠色小花”的成分居然是磷酸鐵結晶。
磷酸鐵是一種劇毒化合物,結合棺槨中的香瓜籽,考古學家推斷,這些殉葬的女性,很有可能是被徐王賜了涂抹了磷酸鐵的香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食用后中毒而亡。而她們死后被絲綢和竹席包裹,再加上邊上放置的紡織工具,她們很有可能是徐國當時的織女。
所謂“織女”,便是宮廷里專門為王公貴族紡織衣物的婢女。想必當時徐王為了死后能繼續穿著生前的錦衣華綢,特意將這些“織女”一同帶進了墳墓。
然而,在這47口棺材里,考古人員始終沒有找到徐王的尸體。殉葬的46位“織女”身份都已確定,而最后一口棺材卻空空如也,不禁再次給這座古墓的墓主人身份又蒙上一層疑云。
當然,不管該古墓是不是徐王,其殉葬規模和“織女”們死亡的方式都讓人觸目驚心。也足以讓今人見識到,古代的殉葬制度是多么的野蠻和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