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錢維城是乾隆時期備受贊譽的翰林院畫家,他的繪畫作品和相關詩文為我們提供了了解他繪畫風格和理論的珍貴線索。
他的繪畫風格可與元代四大家相媲美,同時又深受清初四王的影響,形成了獨特而清新的風格。我們將通過錢維城的現存作品,以及他的相關詩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他的繪畫風采與思想。
<<·——錢維城繪畫風格與師承的深度探究——·>>
錢維城在進宮之前主要學習花鳥畫,并與張庚、錢載等人一同隨祖母陳書學畫。他向陳淳和壽平等畫家學習,最終形成了酣暢淋漓的“白陽畫風”和精謹清雅的“沒骨”畫風。
這些幼時的學畫經歷使錢維城形成了繪畫創作的理論體系,注重自然的寫生和理趣的強調。
進入宮廷后,董邦達對錢維城的山水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董邦達是一位著名的詞臣畫家,他的山水畫以南宗為師,受元代黃公望畫風的影響,同時也參考了董源、巨然等畫家的風格,對古代藝術十分推崇。
他善于運用枯筆,筆墨深入古法,作品神韻悠然,具備畫禪的力量。董邦達還參考了黃公望、董其昌和“四王”一脈發展而來的“龍脈”構圖法則,創作的山水畫自然超越尋常,氣勢雄渾,獨具特色。
錢維城和董邦達都是乾隆朝的知名詞臣畫家,董邦達對錢維城的山水畫風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當時,宮廷中充滿了“四王”畫風,收藏了大量董其昌和“四王”一派的作品。這些畫家都以元代黃公望為榜樣,他們的畫作間接地影響了錢維城的繪畫風格和理論。
值得一提的是,錢維城不僅是清宮著名的畫家,還是常州地區備受贊譽的詩人。他曾經組織過“青浣詩社”,在考中進士之前就與其他詩書畫家有所交往。他在家院后山上建立了“小山茶社”,供朋友們交游和共同創作。
他的詩《題小山茶社四首》表達了對黃公望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錢維城:藝術風格的獨立塑造與繪畫理論的形成——·>>
錢維城的山水畫作品經歷了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早期,他主要以詩意和游記為主題;中期則以模仿他人作品為主;晚期則追求展現獨特的個性與情感的山水畫創作。
進入翰林院后,錢維城隨皇帝多次下江南和避暑山莊等地。這個階段,他創作了許多紀游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熱河千尺雪》、《蘇軾般舟亭圖》和《獅子林圖》等。
《熱河千尺雪》是根據乾隆皇帝御制的詩而創作的,完成于乾隆十八年春季,后來乾隆皇帝兩次為其題詩,分別在乾隆十八年九月和乾隆十九年夏季。避暑山莊千尺雪位于玉琴軒東側(現已不存在),是避暑山莊的三十六景之一。
乾隆十六年,乾隆首次見到蘇州寒山范氏山園的千尺雪,深為其所吸引?;貙m后,他在北京西苑、天津薊縣盤山以及承德避暑山莊仿建了千尺雪,并命錢維城繪制《熱河千尺雪》,張宗蒼繪制《寒山千尺雪》,董邦達繪制《西苑千尺雪》,最后合訂成冊。
在畫面構圖中,錢維城巧妙地留出了空間給乾隆皇帝題寫御制詩的位置。他將厚重的山石、樹木和房屋放置在畫面的中間和稍向右側,而左側則借助大片的河流和云氣留出空白。
乾隆皇帝的題詩和鑒藏印給畫面左側增添了重量,使整幅畫面重新平衡。
畫面中,他將園林設計成整個作品的焦點,周圍環繞著群山,河水和小溪流淌其中。前景的樹木高聳入云,云氣在山與樹之間繚繞,給畫面增添了動感。
在處理山石方面,錢維城繼承了董源和黃公望的“披麻皺”技法,更加注重山石的立體效果。而在描繪樹木時,他運用淡墨和枯筆的技巧,并結合北方荊關一派的畫風,突出了樹石的苦澀感,展現了北方初春的凄涼氛圍。
考慮到繪圖的歷史背景,《熱河千尺雪》實際上是一幅具有特殊命題性質的山水畫作品,是根據乾隆皇帝的意愿而繪制的。錢維城在創作過程中不僅要理解皇帝在詩中的意思,還要準確展現避暑山莊千尺雪的真實形態。
在這樣的創作條件下,錢維城的主觀創作空間非常有限,這在當時的宮廷中是很常見的情況。
在乾隆時期的五年間(1760年至1765年),錢維城達到了他在'仿作'創作方面的巔峰,這也是整個乾隆時期仿作大量出現的階段。這種現象主要受到了董其昌繪畫理論對'仿作'的寬容態度的影響。
盡管他以董巨、黃公望、倪攢等為榜樣,但他的作品失去了元代文人藝術的內涵,而更加注重追求筆墨技法和畫面結構等外在因素,將其視為山水創作的創新要素。
《山水圖》是錢維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創作的作品。錢維城本人親自在作品末尾寫下了一段評語,他稱這位老畫家的筆觸沉穩、氣勢深厚,堪稱宋(元)四大家之冠。他指出后來的學者們不能只追求筆力,即使能畫出形象,也只是做表面功夫而已。
古人曾說過,用筆的藝術通達于神秘力量。這句話正好解釋了人們難以理解的地方。作品完成于乾隆庚辰年夏天五月的望日,位于茶山上,錢維城以此圖表達了自己的心情。還有何彤云、邵松年等人為作品題寫的評論。
對比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我們可以發現與之相似的地方。事實上,《山水圖》是錢維城根據《富春山居圖》進行仿作的作品。通過這種“仿”的方式,后來的畫家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早期繪畫的內在結構,并從中發現并運用到之前未曾開拓的形式和結構。
在《山水圖》中,錢維城首先繪制了一片矮小的山丘,將觀者的目光引入畫面。接著,他將近景和遠景區分開來,通過近景的重巒疊嶂和山川的走勢,將畫面逐漸推向遠處。
遠景則將空間延伸至遠方,而中間部分則保留了大量的空白,供觀者想象。這樣的構圖方式使得觀者能夠更好地參與進來,產生自己的聯想和想象。
錢維城的《山水畫》在塑造山水和樹石方面展現了一種樸實的氛圍,可以看出黃公望對他的影響。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受到了董其昌和王原祁的啟發,運用了巨然式的“礬頭”石塊逐漸堆疊的手法,同時結合董源式的“披麻皺”來創造山體的空間感和立體效果。
他運用干枯的筆觸營造出了堅實、有力的整體效果。這種山水畫的創作方式超越了清宮的形式化或風格化的約束,展現了獨特的魅力。我認為錢維城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成功地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展示了他對山水藝術的獨特見解和創造力。
錢維城的獨特畫風是在晚期逐漸形成的。他作為乾隆皇帝身邊的親信,經常參與皇帝組織的各種文藝活動,包括詩歌、書法、繪畫等,并有機會親自欣賞內府收藏的畫作。這些經歷為他的畫風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錢維城還經常參加宮外官員和文人的雅集,同時也熱衷于收藏書畫作品,這些直接或間接的經歷和愛好,對于促進他的畫風最終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通過分析,我認為錢維城的獨特畫風是在與皇帝和文人的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同時他的收藏愛好也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廣泛的觸發和啟發。
《山閣云彌圖》是錢維城在他去世前一年(1771年)為坤宏老先生繪制的作品,是為了私人交往和欣賞而創作的。這幅畫展現了錢維城老年時期的老辣和蒼勁之感,他在作品中摒棄了為應付需求而不得不創作的部分,完全展現了他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在《山閣云彌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自下而上呈現的彎曲走勢,形成了一個'S'形的山體。這樣的構圖引導著觀者的目光從畫面的底部向上延伸。同時,左右兩側的山體也以靈活的姿態傾斜著,山峰的形狀呈現出不規則的特點。
中景和遠景中的山峰形態規則,與主峰的不穩定感形成了對比,給人一種動靜結合、氣勢宏偉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構圖和山峰的呈現,畫作展現出了一種動態和壯麗的氛圍。
在這幅《山閣云彌圖》中,錢維城的畫風顯得統一,沒有明顯的仿作痕跡。他運用細筆勾勒山石的輪廓,并用淡墨皺擦的技法,以細膩簡潔的筆觸劃分山石的明暗面。山峰的周圍點綴著矮小的樹木,這不僅豐富了畫面,還增加了畫面的節奏感,突出了山的形狀。
在高聳的山腳下,有幾間茅草屋,屋內有一個人獨自坐著,仿佛在讀書或寫字。這個人可能是坤宏先生,但更有可能是作者自己。通過這樣的描繪,畫面呈現出一種寧靜而生動的氛圍。
錢維城接受過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他懷有濟世立德的強烈愿望。在京城長期任職,身處權力中心,同時還兼任文官身份,他深切感受到清朝專制統治對士人個性的限制。
作為官員或詩人,很難保持獨立的個性和自由的思想,因此他常常有隱逸的念頭。這種思想在他的繪畫作品和理論中經常出現。
錢維城的繪畫理論主要體現在他與弟弟錢維喬的書信往來中,收錄在《茶山詩鈔》中。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將清初山水畫分為王原祁派和惲壽平派,他曾說過:“本朝山水祖兩派,南田惲與司王農?!彼臉媹D靈感來源于王原祁,而注重性情表達則源于惲壽平。
錢維城曾告誡弟弟,在作畫時首先要注重整體的氣勢,講究山體的倚側形成蓬勃延伸的氣勢;其次是用筆的技巧。
他說:“日費斗墨儒淋漓,吾弟不能畫愛畫乃如骨。謂聽禿筆掃紙聲,勝如秋宵吹露策。我畫不佳,佳在率一。語清心動,毛發對君,百番不厭多?!?strong>這句話強調了在作畫時要運用干燥的筆觸,呈現出優雅而有氣質的感覺,追求古雅的風格。
他將筆墨的表現從元人的個人特色轉向宋人的超脫自我境界,正如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評價王原祁的作畫時所說:“山水用筆需毛,毛字從來論畫者未及,蓋毛則氣古而味厚。”
<<·——結語——·>>
過去的研究主要關注錢維城作為一位官員和畫家的身份,將清朝宮廷畫作歸類為缺乏創新的標簽,忽略了錢維城在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風格轉變以及他繪畫理論的形成與特點。然而,事實上,錢維城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在他的詩集中稱清朝山水畫派別為南田與司農王,他將這兩種理論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這為我們了解清初畫壇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線索。錢維城還具備詩人的身份,他的繪畫作品充滿了詩意的感覺,超越了普通人的創作水平。在嚴格的專制體制下,錢維城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個性并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作品,可謂不易。
[1] 倪沈視同遙——錢維城的繪畫藝術. 邢晉.中國書畫,2020
[2] 山川煥彩:再議王原祁的應制山水與清宮院畫. 陳韻如.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
[3] 丹青染花枝 乾隆朝宮廷牡丹繪畫欣賞. 陶靜.紫禁城,2018
[4] “煉雪齋中弟繼兄”——清代詞臣畫家之父子、兄弟相承. 潘中華.藝術工作,2017
[5] 乾隆詞臣畫家的藝術 以董邦達為個案的觀察. 潘中華.新美術,2017
[6] 文人趣味與應制圖式 清代的西湖十景圖. 王雙陽;吳敢.新美術,2015
[7] 出“仕”與入“仕”對畫家藝術風格的影響——惲壽平與錢維城藝術風格比較研究. 呂紅玲.大眾文藝,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