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唯一進京勤王的甘軍統帥董福祥,最后卻遭洋人聯名要求處斬,而慈禧卻不敢殺他。
這場庚子國變,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國代表簽下《辛丑條約》收場,中國為此付出了9.8億兩白銀,一直到大清滅亡都沒有還完。
條約中還明確約定要懲辦“首禍諸臣”。所謂首禍,其實就是當時清廷中的主戰派,一共一百多位文武大臣。
對于這個要求,大清只能無條件接受。被處死及監禁的朝廷重臣就有12人,地方總督、巡撫以下官員處死及革職的更多達百余人。
但“懲辦”名單中僅有一人,慈禧的態度卻異常強硬,堅持要將其赦免。他就是甘軍首領董福祥。
當時,慈禧想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卻遭反噬,聯軍最終在渤海登陸。
慈禧慌忙下令,讓全國督撫進京勤王,但卻無人響應。兩廣總督李鴻章甚至說出“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完全不給老佛爺面子。
就在慈禧氣急敗壞之時,時任甘肅提督的董福祥帶領甘軍,前來救駕。
如果董福祥救駕的是一代明君,他的壯舉肯定會青史留名。只可惜,慈禧并不是什么明君英主。
當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發的消息傳來,慈禧只得命榮祿去攻打東交民巷的使館區。
此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已達10萬人以上,其中,圍攻使館區的御林軍一萬多人,這還不包括十幾萬義和團。
而東交民巷內,包括各國外交文員在內,能夠作戰的只有820余人,可以抵抗的武器僅有美、奧、意、挪威大炮四尊。
這本是一場唾手可得的勝利。但榮祿太了解慈禧,她表面上對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一旦威脅到她手中的權利,自己必將成為老佛爺和洋人議和的炮灰。
因此,榮祿不愿意與洋人真的撕破臉,但既然慈禧下了旨,也總要做出個樣子來。
于是榮祿把這個燙手的山芋,甩給了董福祥率領的甘軍。
可董福祥率眾一連打了20多天,都沒有取得任何成效。
這倒不是甘軍不奮勇殺敵。董福祥的“董字三營”,原是左宗棠在陜西收繳的農民義軍,后成為追隨左公收復新疆的先鋒軍。
他們一路沿著天山山脈掃蕩阿古柏軍,先后收復烏魯木齊及南疆的土地。
左宗棠念董福祥作戰勇猛,忠心耿耿,專門為董福祥請封。光緒封其為“喀什噶爾總督”,讓他率領甘軍鎮守喀什、英吉沙兒、和田、葉爾羌等地。
此后20年,董福祥和甘軍守衛南疆,期間沙俄和英國伙同中亞勢力多次犯邊,都被董福祥率軍擊退。
可以說,左宗棠征西,成全了董福祥,一手把他推向了歷史的前臺。
董福祥也不負左公厚望,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
可作為此次唯一進京親王的地方大員,董福祥率領的甘軍,裝備都是老式土炮,進攻雖有成效,但卻很難形成實質威脅。
而這背后,其實還另有隱情。
榮祿表面上派甘軍進攻,私下卻為使館送上蔬菜、水果、米面等生活用品,還亮出一面黃旗:“太后恩典,賞洋人消暑果品”。
為了讓外國使館相信他說的話,榮祿竟把他自己全德制裝備的衛戍部隊,裝扮成外國軍隊派到使館區,以加強使館區的防衛。
董福祥就這樣被蒙在鼓里,打打停停了五十多天,一直到8月初也沒拿下使館區,而他始終都不知道,守衛外國使館的竟是大清部隊。
大沽炮臺失守后,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后直搗北京至廣渠門,董福祥率軍迎戰。
因實力不敵,董福祥部邊后撤邊抵抗,并在途中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
眼見北京保不住了,慈禧攜光緒帝驚惶出逃,留慶親王奕劻在京議和。
董福祥奉命護衛慈禧護一路抵達西安,因此很得慈禧信任,被封為隨扈大臣。
庚子事變最終以清廷慘敗收場,董福祥作為英勇抗敵的清軍將領,被八國指控要求處死償命。
榮祿向慈禧進言:我們現在還在陜西,這是董福祥的地盤。如果殺了他,恐怕會引起士兵嘩變,到時李鴻章等漢臣就會上位!
慈禧考慮到董福祥確有護駕之功,因此經過與洋人斡旋,最終承諾“永不錄用”,好歹保住了他的性命。
董福祥非常不滿,一度計劃自行招募軍隊赴山西繼續戰斗。慈禧恐其破壞和談,令光緒帝賜其手書,要求他“守時待變,以圖再舉”。
董福祥收了皇帝的信,如果再有什么舉動,可能會落下不臣之名,于是只好告老還鄉,在寧夏金積堡隱居。
可他足足等了七年,也沒能等到朝廷復職的詔宣。光緒三十四年,董福祥郁郁而終,終年六十九歲。
慈禧得知后,百感交集。但迫于外國壓力和袁世凱的阻撓,不敢為董福祥舉行喪葬儀式,更不敢給他上謚號。
最后只是命人為他樹了一塊“董少保故里碑”,聊作對他的肯定。
可董福祥臨死前,卻還心念著朝廷。
他上了一道奏折,表示“能盡晚年之忠誠,無以報朝廷為憾”,隨之將全部積蓄40萬兩白銀和1600多支洋槍上繳國庫充實軍餉,希望能幫皇帝解憂。
可幾個月后,慈禧和光緒先后離世。2年后,清朝就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土崩瓦解了。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一代為清廷抵御外辱的悍將,就這樣成為了統治者屈服于西方列強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