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產生于中國的宗教。淵源于古代巫術、秦漢時神仙方術和黃老學派的道家思想。東漢永平八年(65),楚王英祀黃老與浮屠,使黃老思想進一步宗教化而成黃老道。約同時,張陵倡導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傳說曾注《老子想爾注》,注中初見“道教”之名。熹平年間,有張角創太平道,信奉《太平經》,十余年間徒眾至數十萬。東晉建武元年(317)葛洪撰成《抱樸子內篇》,整理并闡述神仙方術理論,充實了道教的思想內容。東晉末,孫恩等又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民起義。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嵩山道士寇謙之“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形成北天師道。在南朝宋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儀戒律,形成南天師道。隋唐后,南北天師道逐步合流,到元代歸并于正一派(又名“正一道”)。民間于唐末起已興起三教合一的道教。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創立以道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盛極一時。至元朝,道教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明代仍有流傳,至清逐漸式微。道教基本信仰和教義是“道”,認為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的化身三清尊神(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道教教義的核心是積德勸善,養生卻禍,長生久視,修道成仙。道教的目標是自然無為,超脫逍遙,與道一體。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飾、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經籍現存的總集有《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道藏輯要》等。
道 道教用語。道教的最高教理。一切道經都宣稱以“道”為根本信仰。“道”是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學范疇。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和萬物變化的法則。道教創始后即奉老子為教祖和神圣,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經典,將“道”改造成道教的信仰核心。東漢的道教經書《太平經》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碧鞄煹赖慕浀渲鳌独献酉霠栕ⅰ分姓f“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人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后的《混元皇帝圣記》、《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道經基本循用上說,認為“大道玄寂”,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為“虛無之系,造化之根”,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與主宰者,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等無不由“大道”所化生。同時,道教盛行的神仙信仰認為,“至真之道”,無生無死,亙古長存。《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主張通過特定的修煉,“虛壹而靜”,“返樸歸真”,與“道”合而為一,可以“長生久視”,“形體永固”,修道成仙。隋唐時代,道教義理思潮興起,許多道教學者又把“道”解釋為“虛無之理”。如《道教義樞》、唐代李榮《老子注》都曾說:“道者,理也?!闭J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恒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這種具有思辨特征的道教哲學,曾對以后的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以來,道教內丹家南北各宗,都匯通三教之理,講性命雙修之道。認為道、佛所傳亦即儒者誠意正心修身治平之道。儒者行道濟世,佛者悟道覺世,仙者體道度人,其行雖殊,其“道”則一。所謂“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王重陽說:“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薄坝啦凰蓝x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重陽立教十五論》)公開聲言三教合一之道,從而批判神仙不死之說,把“道”的理論提到哲學的更高層次,為道教思想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