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論持久戰》就會發現,它首先是一部哲學著作,然后才是一部軍事著作。
很多人讀這部著作的時候,往往因為其中所描繪的戰略、戰術、軍事、策略、政治等元素過多而難以將文章理清和吸收。
其實,大家如果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去讀,那么這篇文章不但可以讀得更通透,而且還能從中獲益良多。
我們可以把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矛盾雙方的特點。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規律是什么?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
按照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來講: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本質都是矛盾的運動和發展。所以軍事也不會例外,這場戰爭是發生在日本和中國雙方之間的戰爭,兩個國家就構成了一對矛盾。
因此,首先分析這對矛盾雙方的特點,就成為構成文章第一部分的核心內容。所以,我們看到《論持久戰》中,駁亡國論也好,駁速勝論也好,文章駁斥這些理論的根據是什么?
就是《論持久戰》中矛盾雙方(中國和日本)之間不同的特點,也就是說你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絕不僅僅只是因為這兩種論調不利于鼓舞士氣,而是因為這兩種論調的論據根本不對。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足夠徹底就能說服人。而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駁倒亡國論和速勝論,就是因為他所分析出的矛盾的雙方特點足夠全面和徹底。
而亡國論和速勝論則恰恰相反,它們的論據皆是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其論點和論據都是不夠徹底的,比如亡國論只看到了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看不到其戰爭的退步性,以及日本國度之小所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局限。
而速勝論只看到了外部力量的援助和局部的某些勝利,卻看不到日本帝國主義極強的軍事力、組織力、經濟力。
正是因為毛澤東所分析出來的日本和中國兩方面的特點足夠全面和徹底,所以文章也才可以足夠全面和徹底的駁倒亡國論和速勝論。
原本到此,對于常人來說,這就算是一篇很有力量的著作了,但是對于《論持久戰》來說,它的高度遠不僅僅是如此。
第二部分:根據矛盾的特點,預測事物的發展和走向
這個世界上一切的靜止都是相對的,只有運動是絕對的。矛盾雙方必然要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斷地運動,既然要運動,那么就會有運動軌跡。
于是,全文迎來了第二部分的高潮,即根據矛盾雙方的特點,毛澤東描繪出了抗日戰爭的運動軌跡。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文中所明確指出的:為什么是持久戰以及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不僅準確地描繪出了持久戰的三個階段,并且把三個階段中可能發生且和必然發生的種種戰爭情況皆作出了說明和預測。
然而這還是不夠,《論持久戰》在第二部分里,不僅從運動和發展的視角描繪了這場戰爭出現的種種情況,而且從全面的視角描繪出了“犬牙交錯的戰爭態勢”。
也就是說,你不僅可以看到它是怎么運動和發展的,還可以看到運動和發展的邊界在哪里。它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因素加入進來,使得你幾乎可以站在上帝視角,看著戰爭將會從哪個方向演變,并且看到它演變的邊界和態勢。
而這種推測和預演并不僅僅是性質的判定,其中也包含著數量的估計。
文中通過抗戰已經取得的經驗,從日軍綜合實力的估計和判斷,以及我軍敵后根據地的發展形勢的估計和判斷,其所得出的階段論同樣是可以完全說服人的。
《論持久戰》寫到這里,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傳世之作了,然而這還是不夠,我們說過,它除了指明了抗戰的前途和方向,它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還是一部操作手冊。
第三部分:戰略戰術
正是因為有了前兩部分的內容,由此便催生出了第三部分內容,那就是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
正如文中所說: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好。——《毛選第二卷,論持久戰》
而此文之所以有足夠的哲學高度,就是因為它不僅對持久戰的預測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理論,而且對于戰略戰術的說明也首先是站在哲學高度來進行解釋。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文中首先解釋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系,隨后又解釋了能動性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戰爭和政治,戰爭的目的等哲學問題。
因為只有搞懂了與戰爭相關的一系列哲學問題,才可能真正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才能明白中華民族是在為何而戰?
有了對這場戰爭的理解,接下來才是具體的操作手冊,比如:戰術中的計劃性、靈活性、主動性;內線和外線,進攻和防御;運動戰和游擊戰;持久戰和速決戰;消耗戰與殲滅戰;作戰間隙與決戰等等,這些戰術方針和策略,都是建立在對戰爭前途、方向、性質、意義的高度之上的,而不是簡單的術的堆砌。
最后,文章提綱挈領,千千萬萬地總結最后也只是那樣一句話:這是一場人民戰爭。
這類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我也都總結到了《毛選1-5卷深度解析版》這本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