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始皇開始,中國的實際統(tǒng)治者就稱“皇帝”,九五之尊是最高的尊榮,包括在中國周圍的藩屬國中,中國的皇帝也象征絕對的權威,在整個東亞文字圈中,皇帝是東亞共同的主子,是需要各藩屬國上貢的。
越南絕對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首先這個國家特別自大,自認為代表華夏南方正統(tǒng),越南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南北各帝一方,也就是南北各一帝,越南稱中國為“北朝”,自己是“南朝”。
越南雖然來中國朝覲,可那也是每次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出的“下策”,比如出現(xiàn)內(nèi)斗,皇太子被追殺,就來中國抱大腿了,抱完大腿后回家接著當“南朝皇帝”,并不把中國放在眼里。
提起越南稱帝,又要提到大家熟悉的趙佗了,趙佗是南越國的第一個皇帝,因為他是漢人,他是河北人,原本是秦朝的大將,后來與任囂一起攻打南越,秦朝正好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了,趙佗回不去了,所以就此稱帝,建立了割據(jù)政權。
趙佗建立南越國后,開始是稱“王”的,稱“南越武王”,后來稱“南越武帝”。漢朝建立后,南越國歸順漢朝,在越南心里,此時南越國是和漢朝并立的政權,不分伯仲,不分尊卑。
然而真實情況是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在越南歷史上,越南竭力描繪自己是跟中原平等的政權。
越南的統(tǒng)治者不僅稱帝,還建國改年號,跟中國一樣,這種僭越的行為中原可能知道,但覺得山高路遠,為這個討伐越南不值當,越南也是占盡了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
越南是一個蠻荒之地,從地理位置而言,東臨大海,北部接壤中國,四周都是婆羅門—小乘佛教國家,越南處于文明斷裂過程,沒有明顯的地緣感,對文化也沒有歸屬感。
為什么越南這么好斗,而且沒有朝鮮溫順呢?
這也與兩個的地理位置有關,我們分別從朝鮮和越南的地緣政治格局分析:
第一,地緣政治的影響
自遼代后,朝鮮的北境與中原接壤,三面環(huán)海,也就是說朝鮮只有一個中原老大可以依賴,在政權依賴上、文化歸屬感上,朝鮮不像越南會有更多的選擇,或者會逼迫自己做更多的選擇。
朝鮮的自我定位也是“小中華”,但不是越南這種“并屬關系”,朝鮮也不存在任何次權力機構,只是中國的模仿者。
經(jīng)過與中國的一系列戰(zhàn)爭,朝鮮也意識到自己打不過中原,由于地緣政治的限制,也無法降服其他國家形成朝貢中心,因此對外皆稱“王”。
越南雖然與中國保持了穩(wěn)定的宗藩關系,不過即使它與中原方面關系再穩(wěn)定,也解決不了越南邊境的混亂,那些邊境小國時時挑釁越南,為了力爭上國,越南與他們頻繁作戰(zhàn),直到征服了牛吼蠻、哀牢、占婆、真臘小國,形成了自己的朝貢體系,所以越南對外稱“帝”。
越南掌控住周圍局面,形成朝貢體系后,就認為周邊國家是“蠻夷”,“大越國”皇帝的威儀是不能少的,而越南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國”。
第二,文化傳承的自信
對于文化傳承方面的自信,越南比朝鮮更深,“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嘗乏。”從這段越南官方史料上可以看出,越南認為自己是華夏文明的正統(tǒng)。
在阮朝官方史書里,越南公然以“夏”、“漢”自居,說明在文化傳承方面,越南比朝鮮更自信,也更認同自己的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