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年輕時,李鴻章用心讀書,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時,李鴻章平定起義,意在升官進爵;
老年時,李鴻章處心積慮,真正希望自己能夠為國立功、為民謀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鴻章老年時期,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對于自己人生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后。
簽訂《馬關條約》后,李鴻章投置閑散
在日本哄嚇詐騙之下,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與日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慶典,李鴻章將海軍軍費挪作慶典費用;
《馬關條約》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后,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長達25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想到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閑居家中,慈禧太后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鴻章能夠做點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煩悶。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
祝賀沙皇加冕,帶著棺材訪歐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因為不久之前,沙俄牽頭聯合三國,成功阻止了日本占領遼東半島。清政府對沙俄感激不盡。
慈禧太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安排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國,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鴻章歐洲之行就從俄國開始,接下來將要訪問英法荷比德等歐洲國家。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是73歲高齡,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
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李鴻章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后,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后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國所見所聞,李鴻章驚訝不已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民眾生活
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
在民眾家中,李鴻章看見了吊在屋頂的電燈。夜晚,德國民眾家中亮如白晝。
李鴻章在民眾家中看見有線電話,并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城市交通
德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貫通了鐵軌與火車,遠距離交通非常便捷。
醫療科技
令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鉆進人體骨頭縫隙中的子彈,都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鋼鐵生產
參觀德國鋼鐵制造廠的時候,遠遠望去,大片大片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李鴻章驚訝不已。
軍工制造
在德國兵工廠,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堅硬的鋼鐵被制造成優良的武器。
成品倉庫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軍隊
德國在兩處向李鴻章展示了德國軍隊。
一處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的德國軍隊站立在道路兩旁;另一處是德國皇宮前面的廣場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鴻章檢閱儀仗隊。
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锃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軍隊,令人十分羨慕。
李鴻章到德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
會見俾斯麥,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評價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德國人贊揚過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
對于這兩點稱贊,李鴻章記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國,他一定要拜訪真正的俾斯麥。
與德國俾斯麥相見的時候,雙方重點交流了兩個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
李鴻章問俾斯麥: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君王無論什么都聽別人的,朝廷的中樞要員都來挾持這個君王,這個人當如之何?
俾斯麥良久曰:
與婦人孺子共事,無如何矣。
很顯然,李鴻章問題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緒皇帝。
俾斯麥思考之后回答,與婦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會有作為的。
俾斯麥的話語中充滿鐵血風味,與他的“鐵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個方面:
李鴻章當面請教俾斯麥:何以強國?
俾斯麥告訴他:
以練兵為基礎,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聽了俾斯麥對兩個問題的回答,李鴻章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國贈禮,帶上一尊大炮回國
與俾斯麥交談后,李鴻章覺得俾斯麥十分友善、十分真誠,于是,開口提出一個要求:能否贈送一尊克虜伯大炮給清朝?
這個要求正合俾斯麥心意,因為德國希望中國認可克虜伯大炮,希望中國從德國購買克虜伯大炮。
帶上德國贈送的一尊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回國了。
看到國內現狀,李鴻章仰天長嘆
德國的方方面面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國內,看看眼前的現實,李鴻章仰天長嘆。
一嘆:20多年的民用工業收效微乎其微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
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后實在太多。
李鴻章一嘆:中國百姓生活何時能夠獲得改善?!
二嘆:30多年的軍用工業毀于一場戰爭
從1865年開始,李鴻章主持了一系列軍事工業的建設,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培養了一批優秀軍官,如鄧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后,中國軍隊雖有英勇戰斗,但是,最終敗局十分慘淡。
黃海海戰從9月17日12點50分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
短短4個多小時,李鴻章苦心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威海衛之戰,日軍對清朝海軍斬草除根。
李鴻章將剩余的海軍4個營、步兵40個營、騎兵8個營、水雷兵2個營,以及148顆水雷和26艘艦艇,全部部署在威海衛軍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攻占了威海衛海軍基地,將北洋艦隊徹底摧毀。
小小日本竟然能夠將龐大的清朝打得體無完膚。
李鴻章十分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二嘆:30年的軍事建設徹底消失,清朝還用什么守衛國門?!
三嘆:已經73,想要挽回以前的損失,真是難上加難!
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國防力量。
事實上,創建新式學堂、興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所有的努力,既沒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沒有固守國門。
僅僅經過一次戰爭,所有的成果全部化為灰燼。
李鴻章心酸難過,免不了仰天長嘆。
自己親自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得傾國蕩產,余生只能看著條約興嘆。
德國俾斯麥不但沒有對外賠款,還能讓德國強大無敵。
李鴻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簽訂《馬關條約》造成的損失。
可是,自己已經73歲,更要命的是現在已經無職無權,憑什么去掙回損失呢?
欲哭無淚、求天不應的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嘆!
李鴻章三嘆: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蒼生做點貢獻,實在太難!
李鴻章仰天長嘆之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鴻章。這是機會呢?還是厄運呢?
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吐血而死
八國聯軍的進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來李鴻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
慈禧特別發了一道詔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吸取了甲午戰爭之后的教訓,李鴻章乘輪船到達上海,以身體不適為理由,拖延時間,駐足觀望。
李鴻章以前車為鑒,不想再次成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鴻章,盡快北上與八國聯軍交涉。
《馬關條約》的恥辱還沒有洗雪,又要擬定新的賣國條約,李鴻章心結難解,終于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為了國家,帶著病體的李鴻章,強忍著身心兩個方面的疼痛,再次與洋人艱難談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鴻章還在絞盡腦汁,指揮手下官員與八國聯軍討價還價,將賠款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白銀。
擺脫不掉“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咬緊牙關、強忍淚水簽訂了《辛丑條約》。
簽完條約,回到家中,李鴻章大口大塊吐血。
帶著自責、愧疚、遺恨,李鴻章離開了人間,享年78歲。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黃之人”給李鴻章蓋棺定論。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后,仰天長嘆!
李鴻章一嘆:禪精竭慮發展民用工業20多年,最后收效微乎其微!
李鴻章二嘆:嘔心瀝血打造軍用工業30多年,一場戰爭將所有成果化為灰燼!
李鴻章三嘆:想要為國立功、為民造福,實在是難上加難!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