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人物志0028:晚節不保的背鍋大將——于禁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于禁,字文則,是三國時代曹魏陣營的一員名將。他早年就投身到曹操麾下,并隨其南征北戰,立功不少,官至左將軍,封益壽亭侯。在后世人的評價中,于禁往往與張遼、徐晃、張郃、樂進四人地位齊平,合稱為“五子良將”。
而且,于禁在曹魏的地位,還遠比這四人更高。他是五子良將中,唯一得到過曹操授予“假節鉞”(代表皇帝親臨,可行使皇權,先斬后奏)的人物。儼然是曹操麾下,外姓大將的第一人。
然而,在建安24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率大軍救援樊城,被關羽利用秋季大雨,來了個水淹七軍,幾乎是瞬間慘敗……作為軍中主將的于禁,本應死戰到底,以身殉國,而他卻選擇了“舉軍而降”,當了關羽的俘虜。
這一戰成就了關羽威震華夏的威名,同時也摧毀了于禁戎馬一生的功名。盡管,遠在許昌的曹操,并沒有因此而責怪于禁,更沒有罪及他的家人。后來孫權襲取荊州,斷了關羽后路,于禁也從大牢中放出來,恢復了自由之身……
然而,一世英名盡毀的于禁,卻從此再也沒有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僅僅數年過后,便在年老和疾病的陪伴下,郁郁而終了……
客觀來說,于禁算是在《三國演義》小說中,和史書記載基本一樣,幾乎沒有加工過的人物。后世人在評價他的時候,大都也是抱著毀譽參半的態度,既肯定他一生征戰無數的功績,也嘆息于他在襄樊之戰中投降的舉動。
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三國時代的降將其實并不少(關羽都曾經投降過曹操)。為什么偏偏是于禁的“投降”,令人無法理解,甚至是被萬夫所指,眾人所罵,安插上“晚節不保”的罪名,成為其一生的污點。
我想,我們還是需要翻開《三國志》等史料,搞清楚于禁在曹營中的真實地位,并深入了解于禁的性格為人,以及他和身邊人等的關系,再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才能夠下結論。
《于禁傳》在《三國志》中的篇幅,達到了近1600字,這在全書中算是比較長的(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總共才3600多字)。其中絕大部分的敘述,都是于禁的戰斗記錄:平黃巾、攻徐州、剿呂布、打袁術、伐張繡、戰官渡……
從這些戰場記錄不難看出,于禁不僅驍勇善戰,智勇雙全,而且治軍嚴謹,一絲不茍,是一員難得的將才。不過,同時于禁也有著“鐵面無私,威嚴毅重”等惡名。因為他為人十分正直,凡事都以軍法而至上,這也使得他人緣不佳,容易招人妒恨。
要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人情社會,大到國家朝廷,小至家庭鄰里,都崇尚熟人熟面,人情來往,私交交情等一套法則。
而于禁卻獨立特行,凡事都以“公正”為原則,自然少不了得罪很多人……據史料記載,于禁持軍嚴整,繳獲來的財物從來都是一一交公,絕對不私藏一分一毫;而當麾下的將士犯了錯誤,違了軍令的時候,他從來都是嚴厲執法,定格處理。
不僅如此,就連友軍的士卒犯了軍紀,他也會毫不猶豫代行執法,甚至不惜處斬……試問,這樣一位剛正不阿得有些過分的將領,自然并不會受大多數人的待見。
尤其是在宛城之戰中,張繡先降后叛,打了老曹一個措手不及。一路潰退的路上,只有于禁的部隊敗而不潰。而曹操手下的“青州兵”,不改當年黃巾賊寇的余習,縱兵搶民,打家劫舍。于禁在聽說這些人的惡行過后,不由分說率軍剿之,雖說是維護了曹操的名聲和臉面,也惹得這些同僚很是惱怒,在曹操面前告了他一狀。
而這時候的于禁,一不面見曹操澄清事實,二不派人向曹操稟報解釋,反而是自作主張地命令手下修筑濠溝工事……雖說他用意,是以此來阻擋張繡軍的進一步突襲,但是卻成為別人污蔑他“謀反”大罪的把柄。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勾勒出,于禁這個人物的臉譜:他是個很有能力,又很正直,同時也很有幾分刻板的人。他鐵面無私,嚴苛正經,原則性強到了“我行我素”的地步,而且并不討下屬和同僚們的喜歡。
不僅如此,于禁剛直的性格和嚴肅處世方式,還得罪過不少同僚。這也為他今后的悲劇結局,而埋下了伏筆……
就好比是現在的有些人,業務能力很強,原則性也很強,凡事秉公辦理,絕不暗地里徇私……這樣的人在公司里,一般都能創造不少價值,很受到老板的器重。但是卻不可能給同事和下屬們帶來太多利益,不會太得到除了老板以外的其他人支持。
在曹操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卓越君主麾下,于禁在自己所擅長的軍事領域中,自然是有著充分的發揮空間。因為他不僅軍事能力極強,而且凡事嚴肅,不徇私情,一板一眼,法度井然……這樣的一員將領,只會一門子心思打仗,永遠不用擔心他會拉幫結派,搞小團體,植黨營私。
所以,曹操才會放心地將“假節鉞”交到于禁手中,像徐晃,張遼,張郃這些軍事能力不在他之下的人物,都沒有得到過如此高的待遇。
只不過,這時候的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就非常危如累卵了。因為他雖然很有能力,但下級不喜歡他,同僚也憎恨他,唯有上級老板在支持他,信任他。這時候,他犯錯的成本就會變得非常高,犯錯以后的會帶來的影響也會非常可怕。
尤其,于禁不能犯那種決定性的大錯。一旦犯錯,就會被所有人抓住把柄,來攻擊他,侮辱他,將他從天堂的最高處,直接踩踏到地獄的最深處……
所以,于禁在“水淹七軍”中的慘敗,才會有這么嚴重,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場失敗,而且是在眾人都盼著他失敗的時候,來了一場導致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都有巨大影響的,決定性的失敗。
其實從客觀來說,襄樊之戰對于曹魏陣營而言,作戰難度并非是很高,而且雙方的兵力,都沒有壓倒性的懸殊。
不過,這場戰役卻又十分關鍵,因為關羽進攻的樊城,是荊州通向中原的門戶,離許昌也不遠,一旦關羽出兵攻下了樊城,便隨時可以威脅曹操的核心地盤。
而且,曹操這些年用兵頻繁,又是在合肥與孫權鏖兵大戰,又是北征烏桓,同時還和劉備在漢中陽平關對峙了一兩年。雖然老曹地盤大,底子厚實,糧草充足,但此時的兵力使用,也基本上到了極限。
至于禁所率領,救援樊城的“七軍”(三萬多人馬),就是曹操集團現在僅有的精銳機動部隊,可見老曹對于禁的信任,以及對于這一戰的重視程度。
按照正常的思路推斷,關羽能調用的兵力,基本上只有荊州軍這一部,兵力不過數萬,而且攻打樊城也并不順利。此時于禁率精兵來救,不但兵力上不弱于關羽,而且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也更強,綜合來看,戰力是占優的。
不僅如此,于禁的軍事能力,指揮能力,和在此之前的戰場表現,也遠強于此前并無太多戰績的關羽。只需要按照正常的方式,行軍和作戰,和駐守樊城的曹仁來個里應外合,擊退關羽的荊州軍,應該問題不大。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遠道而來的于禁龐德,不熟悉荊州的天氣地理,駐軍在低洼之處。結果被秋季大雨所導致的山洪所淹,士卒淹死不少,剩下的都只能在地勢高處躲避,最終在關羽的水軍猛攻下,幾乎全軍覆沒……
關于這場慘敗的責任,后世也有過很多的爭論。有一種觀點是說,于禁之所以駐軍低洼地,是曹仁的命令,所以這個鍋,應該是由曹仁來背。
誠然,這一點在《三國志》中確實有著明確的記載: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度會天霖雨十余日(曹仁命令龐德在駐軍于樊城以北十里的低洼地方,結果天降暴雨十多天)……出自《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但是,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于禁的性格和為人,他是個自我主見性非常強,而且又非常嚴謹的人。對于上司的不合理命令,而且是有可能將全軍置于覆沒境地的危險命令,以他的性格,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乖乖服從。
更何況,曹仁雖是曹老板的親戚,但職位和爵位都只是和于禁齊平,并沒有明顯的上下級關系,更沒有對他發號施令的權利。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曹仁真的有指揮和調度于禁軍隊的權利,于禁也不能違抗他的命令。但以于禁一向嚴于治軍和一絲不茍的嚴肅作戰態度,在這種危險的境地下,他肯定也應該作好應對危險的準備,比如動員防汛,多備舟船等。
然而很明顯,于禁并沒有做這方面的任何準備,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危險。作為一位久經沙場,戎馬倥傯數十年的將軍來說,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而且是導致全軍覆沒,對整個戰局都有巨大影響的錯誤,明顯是不可能原諒的……
所以說,不管是天災也好,意外也好,作為全軍的主帥,于禁是絕對逃不了責任的。
于是,于禁的“七軍”,就這樣全軍覆沒了,他和他的副將龐德,也成了關羽的俘虜。這一戰輸得突然,也輸得徹底,輸掉了于禁一生征戰的功名。
甚至,于禁還“舉軍投降”了關羽,這簡直讓人大跌眼鏡。同樣當了俘虜的龐德,都能夠“誓死不降”和“引頸受戮”,而于禁作為軍中主帥,氣節尚不如一個副將……這無疑是對他的名聲,又來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于禁究竟是否真的投降了關羽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今后再討論。反正,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我們就姑且先相信這是真的:
《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記載: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
可以想象,當于禁兵敗投降的事情傳到許昌的時候,曹魏陣營中肯定是如同炸鍋一樣的反應。
前面已經說過,于禁在曹魏陣營中,本來就素有惡名,得罪人多,人緣不佳……在這種時候,那些以往與他有過節的人,是愿意在這時候雪中送炭,趕緊拉他一把,為他辯解,還是趁此機會落井下石、再狠狠踩上他一腳呢?
就連曹操在聽說于禁“投降”的消息過后,都哀嘆了很久,說:“我認識于禁三十年了,他為什么在面臨危險身處危難時,氣節反而趕不上龐德呢!”(《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記載: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其實這時候,于禁到底投降與否,已經不重要了。光是兵敗的罪責,就足以將他壓得抬不起頭來。拔毛鳳凰不如雞,原本就在曹魏陣營中人緣不佳的他,這時候簡直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尤其是,那些以往被于禁以“軍法”之名得罪過的人,全部都跳了出來,翻出各種舊賬,紛紛指責于禁:妄你跟了曹老板這么多年,主公之前那么寵著你,相信你,重用你,而你卻當二五仔叛變,簡直讓人白瞎了狗眼……
至于曹操呢?他能不能這時候站出來,為于禁說話呢?
肯定不能,因為這樣會得罪他麾下的大多數人,影響他自己的威信。作為政治家,永遠要想辦法去權衡和平衡手下人的利益。如果于禁并未犯錯,他可以繼續支持和重用他,然而現在于禁不但在戰場上失利,還投降了敵人,成為叛徒,他怎么可能還維護于禁,為一人而去得罪手下的大多數人?
據史料記載,曹操雖然心痛這場慘敗,但卻并沒有因此而過多責怪于禁,更沒有罪及他的家人。因為他了解于禁,知道于禁的失敗,更多是因為天災和意外,而關于他的“投降”,肯定也有極度無奈和說不出的苦衷。
說白了,于禁在曹魏的軍事生涯,就此就結束了,他的政治前途,也就此毀了。今后就算是他能回到曹魏,也不可能再得重用。
只不過,基于曹操對于禁的了解,征戰三十年的功高苦勞,曹操也不會降罪于于禁。今后于禁若能回歸曹魏,頂多不過也就是削了他的兵權,掛個邊沿化的閑職,讓他淡出朝政,找個地方安心養老而已。
然而,曹操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因陳年疾病和疲累交加而去世了。這就意味著,于禁的所處位置,瞬間變得更加尷尬,因為他唯一所能倚賴,現在還在信任他,護著他的后臺支柱,也轟然倒塌了。這時候,以往那些怨恨他,厭惡他的同僚們,卻迫于老板的威信而不敢明目張膽對付他的人,會如何對他落井下石呢?
據史料記載,在東吳襲取了荊州過后,于禁和數萬降兵從大牢里面被放了出來。重獲自由的他暫居江東,過得還算勉強。盡管背著“降將”的罵名,被東吳的一些杠精分子(如虞翻)所動不動奚落,但至少孫權還在保護他。
當然,這也是政治上的需要,這時候的江東集團和曹魏關系處于蜜月期,于禁好歹是曹魏的元老宿將。雖然兵敗被俘成為階下囚,但孫權也沒有處置他的權利。相反,盡可能把于禁伺候好了,今后也可以用來作為和曹魏討價還價的籌碼。
接著,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逼退獻帝,以魏代漢,于禁這時候也被“引渡”回了曹魏。對他來說,真正的噩夢才真正開始了……
曹操不會因戰敗被俘和“投降”而責罰于禁,但不代表曹丕不會。事實上,曹操的死來的比較突然,所以曹丕的即位也比較倉促,整個曹魏集團也因此而動蕩了不短的時間。
尤其是以往曹操麾下的“青州兵”,他們是一支類似于雇傭兵的團體,只聽命于曹操一人,根本不愿服從其他人包括曹丕的指揮。曹操一死,他們就有了叛亂的苗頭,并在短期內造成了較大的混亂,搞得烏煙瘴氣……
毫無疑問,這樣的一個團體,如果處置不當,有可能釀成性質更為嚴重的動亂,甚至動搖曹魏政權的根基。而作為新上任的老板曹丕,必須要想辦法籠絡他們,安撫他們,讓他們繼續聽命,或是自行解散歸田,才能保住自己的帝位。
我們知道,于禁和青州軍集團素有過節,為了維護軍紀,他之前率軍清剿,代行執法,殺過不少青州軍的人。而今,于禁因戰敗而失勢,還背上了投降者的罵名,名聲盡毀。若能犧牲他一人為代價,以作為對青州軍整個集團的安撫手段,又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曹丕也不可能直接以戰敗投降為名,將于禁治罪下獄,因為這樣又會寒了元老宿將們的心(如徐晃,張遼,張郃等)。于是,曹丕想出了一個非常高明,而且又非常損的法子,來間接處死于禁……
曹丕表面上對于禁表示安慰,并任命他為安遠將軍,然后有意安排于禁去拜謁先王曹操的陵墓。卻命人在陵墓墻壁上,畫了一幅極盡羞辱于禁的壁畫:
只見關羽得勝歸來,正坐中軍帳中,階下兩員俘將,龐德傲然而立,憤怒不屈;而于禁則屈膝低頭,只乞饒命……可以想象,已經一把年紀,歷盡各種苦難,并背負侮辱罵名的于禁,在看到這樣一幅畫的時候,無疑是在他尚未愈合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對于一位將軍來說,戰敗被俘已經是夠屈辱的了,背負著投降的罵名則更讓人難受,而今還要被用這種方式羞辱,等于是收走了他在人世間立足的最后一寸容身之地……
于是,在老淚縱橫中祭拜了主公曹操以后,于禁很快就在憂憤中染病身亡。對他來說,再活著只是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折磨,唯有一死才是解脫之道。不然,曹丕還不知道會想出什么更變態的辦法,來繼續煎熬他……
就這樣,曹丕“處死”了青州軍的“仇人”,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青州兵集團的叛亂之心。青州軍后來能夠成功被遣散歸田,于禁這顆“藥引子”,恐怕也是功不可沒,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就此,我們大致可以就此給于禁這個人物,打上一個簡單的總結:
第一:他能征善戰,能力強,功勞多,職務高,而且對曹氏集團忠心耿耿;
第二:他鐵面無私,剛直不阿,原則性也強,不會圓滑世故,得罪的人也多;
第三:他作為主帥,在襄樊之戰中犯了致命的失誤,導致了全軍覆沒的結局,罪無可赦;
第四:墻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他最終作為政治斡旋的犧牲品,郁郁而終……
看得出,于禁確實是個悲劇人物,他的悲劇,主要源自于他過于剛直和嚴肅的為人,以及他和同僚之間的惡劣關系。當然,他的運氣也非常不好,如果曹操能多活幾年,或者在臨終時留下遺言,勒令繼任者不得再追究其責任,他也可以混個善終,不至于潦倒而亡……
PS:其實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不管是在企業里,還是在政壇上,于禁這類鐵面無私的人物,到頭來往往都得不到好下場。
尤其是當你能力越強,職位越高的時候,越受到老板信任和提拔的時候,你的境地就越危險,越是不能犯錯誤。因為在這種時候,你得罪的人會越多,記恨你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俗話說:爬的越高,摔得也就越慘,你一旦犯錯的結果,也會越嚴重……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