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但據科學家研究,在生命誕生之初的十億年里,地球還沒有產生氧氣。我們都知道,氧氣是地球絕大部分生物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質之一。那在數十億年前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地球生命“呼吸”什么呢?答案是“砷(arsenic)”,也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毒藥、俗稱砒霜的主要成分。
發表于《通訊-地球與環境》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團隊在智利高海拔的血紅色湖泊中,發現了在地球上生存至少35億年的微生物,并且這種生物“呼吸”砷而不呼吸氧氣。如果研究正確的話,那將是第一個發現在永久且無氧的環境中生存的生命形式。
“吃”砒霜不但沒有被毒死,還能用它來維持生命?
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Salar de Atacama)盡管干旱可能已經持續了1.5億年,但是沙漠的石膏礦床中仍形成了一些湖泊,包括了布拉瓦湖(Laguna La Brava)。湖水來源主要是火山巖滲出的堿性地下水,夏季蒸發量超過雨水的輸入量,從而形成了高鹽湖。
而來自康涅狄格大學的地質學家維舍爾(Pieter Visscher)團隊在湖泊發現一條血紅色的微生物帶,研究分析表明,這些微生物屬于無氧光合細菌,其中湖水含有高濃度的砷(0.82–1.51 mM)和硫化物(0.67-1.9 mM),鐵含量較低(0.05–0.1 ppb),流動的水含有硫化氫但完全不含氧氣,pH值為7.9–8.4。從這些數值可以看出,這些微生物生活在一個堿性非常高、無氧、充滿劇毒物質的水體環境里。
其中團隊在湖里的疊層石(地球最古老的生物化石)里,發現了一種至少在地球存在了35億年,完全不依氧氣生存的紫色生物——“類埃克托氏螺旋體細菌”(Ectothiorhodospira-like)。它們可以通過吸收周圍富含的碳酸氫鹽和砷,進行光合作用以維持機體所需的能量。換而言之,它們“吃”砒霜不但沒有被毒死,反而在地球上活蹦亂跳繁衍了幾十億年。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一結論仍需要更多的驗證和事實依據。
砷微生物不等于砷基生命!
其實類似的細菌群在美國加州的鹽湖莫諾湖(Mono Lake)和瑟爾斯湖(Searles Lake)都有發現,這些細菌通過“呼吸”砷來維持能量代謝,科學上暫且稱為“砷微生物”(arsenotrophy)。不過砷微生物不等于砷基生命,本質上它們還是屬于碳基生命的一種。
當年(2010年)NASA的沃夫西蒙博士曾將莫諾湖底砷濃度極高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GFAJ-1”細菌,研究發現這種細菌的DNA含有砷原子,而非一般情況的磷原子,所以將其稱為“砷基生命”。但是這個結論后來被證實不實(偽),原因是GFAJ-1細菌在有砷但完全沒有磷的環境中是無法生長的,但只要有一點磷元素,那么即使會接觸到砷,則依然能順利滋長。簡單來說,GFAJ-1 這種細菌雖然吃砷,卻仍需要磷元素才能生長。
理論上,地球上碳基生物體內諸多關鍵物質(比如DNA、RNA、ATP、磷酸化蛋白)都含有磷酸根,而砷化合物(砷酸鹽)進入生命體內后可置換磷酸根,造成細胞死亡。所以對很多生物來說,砷是有毒的。(事實上,磷雖是生命的必需元素,但也不是什么好鳥)。
那砷微生物為何可以“呼吸”砷呢?初步研究顯示,這種微生物進化出一種蛋白質,科學選擇性地過濾有毒元素。但是它們究竟如何在砷含量極高的險惡環境中存活下來?“吃”進去的砷跑到哪里去了?
此外古生物學家在西澳大利亞“Tumbiana Formation”的疊層石里,發現一些古生物曾經捕獲光和砷來進行光合作用,難道這就是前寒武紀微生物的主要光合作用模式?這個問題值得去研究推敲,或許會產生更多的證據。
最后:
雖然還沒有證據指出,地球有脫離了生命六大元素的生命存在。但地球上發現的極端微生物一直都在刷新人類關于生命現象的認識,而它們的存在也在暗示著人類,說不定在地球上某個未知的角落,存在一個未曾發現的生物圈。而科學家在尋找外星生命證據時,或許可以關注一下其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