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石峁遺址”位于陜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鎮(zhèn)石峁村,距今有4300~3800年,面積超過425萬平方米,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fā)現(xiàn)”和“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19年5月,石峁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以“石峁遺址”為代表的遺址群被考古學界命名為“石峁文化”。
“石峁遺址”給我們展現(xiàn)了四千年前成熟的城防布局,集中的人口(光吃過的羊就有幾十萬頭),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馬面”、“瓦當”,二十多個的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石雕紋飾、壁畫、類似文字、青銅器(冶煉)、陶鷹、樂器、紡織品內衣外衣、鱷魚骨板以及大量聞名世界精美絕倫的“石峁玉器”?!笆惯z址”被著名歷史學家沈長云先生稱為“黃帝都邑”,也有學者認為是“夏墟”或者“夏都”,但石峁“石破天驚”的發(fā)現(xiàn)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石峁遺址”和“陶寺遺址”橫跨黃河遙相呼應
關于石峁遺址的文化歸屬是近些年學者經常探討的話題,有些學者認為石峁遺址屬于“北狄”,有的說屬于“老虎山文化”,有些學者甚至不承認石峁遺址屬于中原文化。我們今天就關于這個話題進行一下討論。
首先我們看看什么是“北狄”?“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于周代,或稱“白狄”,是居住于今山西、河北的非華夏部落。周人以華夏自比,周朝時期以關中京畿之地為中心把周圍非華夏的四方,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qū)別華夏。戰(zhàn)國以后,“北狄”代指匈奴及鮮卑等游牧民族。
下來我們看看什么是老虎山文化?老虎山文化是距今4500年~4000年存在于內蒙古中南部以“石城聚落群”為代表的龍山文化早期的一個古國文化,考古學家結合“鬲形器”等綜合分析認為,老虎山文化曾經沿汾河谷地南下,首先占據(jù)晉中盆地以北地區(qū),再向南直接影響“陶寺古國”文明的出現(xiàn),向東經張家口影響到了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發(fā)展。因為石峁古城也是“以石筑城”,自然會引起學者的聯(lián)想。
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
著名歷史學者王巍先生在一次央視關于“石峁考古專題節(jié)目”的直播訪談中說“石峁遺址”地處陜北高原,不在“黃河中游”,不屬于“中原地區(qū)”。那我們今天就看看“石峁遺址”到底在不在“黃河中游”?到底屬不屬于“中原地區(qū)”?“石峁文化”到底算不算“中原文化”?
黃河流域圖
黃河自內蒙古河口鎮(zhèn)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游河段長1200公里,除過河南境內350公里外其他850公里全在陜西和山西境內?!笆惯z址”遠在“河口鎮(zhèn)”的下游,地處黃河西岸,此地從古至今都是很繁忙的渡口,航運發(fā)達?!笆惯z址”所在地區(qū)有多條河流流入黃河,不但屬于“黃河中游” ,而且屬于標準的黃河流域。
下來我們看“石峁遺址”是否屬于“中原地區(qū)”?!掇o?!穼Α爸性钡慕忉屖侵更S河中下游漢人居住地,從這個定義看“石峁遺址”是標準的中原地區(qū)。
榆林古稱“上郡”、“夏州”,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三十六郡之一,是最早的“河南”地,歷史上處在夏文化和漢文化的中心地帶,被譽為“塞上明珠”,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榆林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東過黃河是山西,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陜、甘、寧、蒙、晉五省區(qū)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澳纤迸_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榆林城在著名作家老舍筆下是:“長街十里,城扁街寬,堅厚的墻垣,寬敞的庭院,鋪戶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這是半個多世紀前《綠樹清泉的榆林》里的文字,老舍先生用如此詩句深情地禮贊古城榆林。他還寫下長詩《清澗·榆林》,回味了對榆林的留戀。榆林古城內有很多建于明清時代的衙署、寺廟、府邸、店鋪等,就連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所以榆林亦有“小北京”之稱。榆林出過哪些名人呢?大宋朝的英雄楊繼業(yè)(楊家將群英譜就是他家)、韓世忠(和巾幗英雄梁紅玉是兩口子)、路遙(著名作家《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杜聿明(民國陸軍上將),個個都是如雷貫耳。
著名歷史學家蘇秉琦先生劃分的六大考古學文化區(qū)
下來我們再來看著名歷史學家蘇秉琦先生是如何劃分“中原”的。看上圖,“以關中(陜西)、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其實這也就是一個基本的史學常識,是一個存在了上千年的基本認知傳統(tǒng),各種史籍證據(jù)有成百上千條。陜西自古是中原文化的中心,關中自古是中原腹地,長安自古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和標識。為什么蘇秉琦先生要在“關中”后面加括號把(陜西)并列上?確切的講中原就是以“陜西”為中心構建的,陜北、關中、陜南都屬于中原地區(qū),關中屬于中原的核心區(qū),晉南和豫西屬于重要輻射區(qū)而已。中原指的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陜西)、晉南和豫西地區(qū),洛陽以東屬于關東,不屬于歷史學意義上的中原,這就是“中原”概念的本質。《辭海》對中原的注解已經是一種“泛指”。
“中原”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狹義中原單指關中平原,“中原”二字最早的出處就在《詩經·小雅》:“漆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句,指的就是“關中的原野”?!霸边@種名詞只有關中有,譬如:白鹿原、周原、咸陽原、五丈原等有上百個。“原”通“塬”,本指“高臺之上的平地”?!爸性闭?,“原中”也,必須要有中心點,必須要有山岳相擁,類似關中平原、汾河平原、伊洛平原和漢中盆地的地理特點,洛陽以東屬于黃淮大平原,不屬于“中原”的概念。
以關中方言為基準音的“中原官話區(qū)”
“中原文化”就是以長安為中心,以周秦隋漢唐五大中原王朝為主軸,以儒家思想為主流、以汾渭平原為核心的雍洛地區(q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衍生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總稱?!爸性醭币话阒冈谟郝宓貐^(qū)建都的大一統(tǒng)王朝,諸如周秦漢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爸性僭挕笔侵敢躁P中方言基準音,以西周雅言為發(fā)端所形成的周秦漢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的官方語言,后世流傳甚廣,涉及陜甘晉冀魯豫皖蘇等廣大中原文化區(qū)。無論從地理學、歷史學還是文化方面講,自古中原文化的中心在關中,在古都長安,對應的是周秦漢隋唐五大中原王朝。
漢中是漢文化發(fā)源地,雖然地處秦嶺以南,但也屬于中原文化圈,也屬于中原,就是這么劃分的,漢中盆地具備中原內涵的一切要素。“一部秦嶺史,半部中國史”,“秦嶺南北皆華夏”。秦嶺既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也被譽為“中華龍脊”和“中國人的父親山”,明代著名學者繆希雍在《葬經翼》中說:“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首也”。陜北“上郡”很早就被納入中原版圖。關中是中原王朝的心臟,以關中為中心的的中原文化最先輻射到的就是秦嶺以南的漢中和陜北地區(qū),陜北是前線 ,陜南是大后方,都決定生死存亡,都至關重要。唐玄宗幸蜀和唐肅宗靈武繼位就是兩地重要性的真實寫照。
周初形勢圖
中原的概念誕生于西周王朝的京畿之地關中。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形成于周,秦則是周文化的衣缽傳人,秦是一個集大成者,最終統(tǒng)一了六國,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集權帝國,秦進一步將周文化發(fā)揚光大。漢承秦制,最終形成以“漢”為品牌的偉大民族——漢族,漢人、漢地、漢字、漢語、漢服應運而生。所以說周秦漢是中原文化的創(chuàng)建者,后來的隋唐則把中原文化推向巔峰。周秦隋唐都發(fā)源于關隴,隋·王通《中說》記載:“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是陜西的舊稱,陜西皆中原也。漢發(fā)源于漢中,所以說關隴和漢中都是中原文化的濫觴之地。
《三國演義》記述:“蜀兵已到祁山,入寇中原,卿安忍坐視乎”?祁山位于甘肅省隴南、天水一帶,兵臨祁山即意味著侵犯中原地區(qū)。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北定中原,還于舊都”。蜀國位于秦嶺山脈之南,這里的“中原”指的是關中,舊都指西漢都城長安。
宋代謝采伯在《密齋筆記》中記述:“關中,中原一大形勝之地”。
宋代薛季宣在《浪語集》中記述:“論中原形勢,常以關中為諸夏首”。
宋代陸游記述:“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
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記述:“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通過我前面的論述,不用多講,我想“石峁遺址”屬于中原地區(qū)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了,國家“文明探源工程”在發(fā)布時使用的也是“中原地區(qū)的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的用語。
去年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接受國際組織委托,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分析方法,揭示了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時間大約為5900年前,地點與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有密切的關系。
分子人類學基因測序的科學性毋庸置疑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科研團隊經過對2位石峁人古DNA的測定,證明O系那位石峁居民是現(xiàn)代漢族的主流類型,屬于漢族三大支M117的下游支系;C系那位居民屬于C系的南支。這兩例樣本出自“石峁文化”的神圪垯梁遺址,神圪垯梁與石峁同期,是拱衛(wèi)石峁的小型聚落之一。 石峁居民具體為M117下游的F2137,在甘肅一帶的齊家文化磨溝遺址、遼寧和內蒙古一帶的大山前遺址等都有發(fā)現(xiàn)。23魔方統(tǒng)計出F2137在中國男性中的比例為1.86%,F(xiàn)2137是現(xiàn)代漢族的主流類型。發(fā)現(xiàn)F2137的磨溝遺址屬于齊家文化,齊家文化基本上是由M117這一大支的人群所創(chuàng)造,西北是M117人群發(fā)展的大本營,而陜西更是F2137的高頻率分布地。 另外,石峁這位F2137居民的母系是D5,D5類型高頻于殷墟遺址,有學者認為“石峁石雕為商周青銅器紋飾的源頭”,石雕的風格與二里頭玉牌飾、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幾乎一致,進一步說明了石峁人和殷商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中科院《河南二里頭遺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學研究》通過分子人類學配對fst值看出與二里頭關系最近的群體為內蒙古東部蒙古族、山西漢族、青島漢族、淄博漢族。與華南漢族差距較遠,但以往河南古人都更接近華南漢族。二里頭從一期到四期墓葬都在西北方向,與宮殿基址方向一致,這反應了當時對西北的一種信仰。有學者提出:上古時期眾多部落都有把一個方向當做吉位的傳統(tǒng),那個方向正是其民族起源。 ???據(jù)DNA分析,二里頭該族群分散于亞洲東部,各種基因模式檢測與中國西北人群最為接近,應該是西北族群遷徙融合所致,同時也受到西北文化影響。
以“渭河谷地”為中心的中原文化,也是“半月形文化帶”的中心。
大家都知道有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提出過“黑河-騰沖線”;著名學者傅斯年發(fā)表過著名史論《夷夏東西說》;著名歷史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說過“渭河孕育了中華文明”;蘇秉琦先生有過“華山玫瑰燕山龍”的論述;著名歷史學家童恩正先生提出過“半月形文化帶”,他曾說:“越是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當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還相對的處于低下的階段時,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社會的制約能力就越大,在人類文化中留下的烙印就越深”。中國民間也有“西來祖宗東來娘”的說法。
在此需要指出:中國史前人類由于受地理氣候環(huán)境的限制,主要生活在以“渭河谷地”為腹心的“半月形文化帶”。通過最新的分子人類學和遺產學、語言學、地理考古學等綜合研究表明,關隴渭水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fā)源地,是黃河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文明是以關中為基地的自西向東傳播的。炎黃故里,大美陜西,陜西作為漢民族的主源,關中作為中國的地理原點、歷史原點和文化原點早已是一種定論。陜北地區(qū)在石峁人生活的時代水草豐美,氣候宜人,是各種文化的融合之地,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和先民生活的天堂,客省莊文化、齊家文化、朱開溝文化、老虎山文化、杏花文化等都在此留下了歷史的烙印。
以陜西為中心的仰韶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互鑒,文明因豐富而自新。中華文明五千年,鏗鏘有力,綿延不絕,最終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