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真的假的?
這和“建國后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陜西話差一票就成普通話”,以及“粵語就是唐宋普通話”的說法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體現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編造的謠言。
當年是什么方言差一票成為官方語言,這個很多種說法,各地百姓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方言才是差一票成為新中國的官方語言。
但是,粵語的前身“雅言”,確確實實是古時多個朝代的官方語言。
這里小編普及一下漢語發音的歷史常識
中國古代的官話絕大部分時期是以河南地方的語音為標準,因為河南地處中原,在天下的中央,會聚了各方語言的特點。中原因地處黃河洛陽一帶,因此中原的發音又被稱為“河洛音”。
而現代的普通話以北京發音為基礎,注意這個北京話是清朝開始的北京話。是滿族人學漢語發音不標準,產生的蹩腳的漢語發音。清朝初期,滿族人居住在北京內城,漢族人被趕到北京外城居住。滿族人為了統治中國,生活在北京的滿族人開始大規模學習漢語,但漢語發音不標準,因此清朝初年北京話分為滿族人使用內城北京話話和漢族人使用的外城北京話。外城北京話其實類似于現在的粵語和客家話的發音。為什么呢?
五胡亂華時期,中原漢族人大量南遷到廣東一代,現代廣東的粵語開始形成,到唐朝開始發音穩定下來,因此現代的粵語發音類似于唐朝時期的河洛音。北宋時期,漢語發音受到北方契丹和女真的影響,發音產生了變化,南宋初年,中原漢族為了避戰亂大量南遷到湖南南部,江西,粵東一帶,形成了現代客家話的雛形,因此現代的客家話類似于宋朝時期的河洛音。
這樣唐宋時期的中原漢語發音以粵語和客家話等方言的方式,被較好的保存在地理位置相對封閉的南方。
民國初期,語言學家們聚集一處,開會決定以后普通話的具體走向。并不是要投票討論用哪家的方言(粵語?陜西話?四川話?山東話……)作為根本,而是要投票決定“在現行的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官話中,有分歧的字到底該是哪個讀音”。這個會議進行了一個月,對每個有異議的字都進行了討論與投票。
清末到民國初年,北京話依然是官話的基礎。從上世紀(20世紀)20年代開始,民國教育部開始規定北平(北京)音為標準,并在1932年公布了這個方案。這個方案顯然是有效力的,到新中國建立以后,1953年,語言學家俞敏提出:
標準語問題“目前雖然沒有公開討論,可是在寫文章的時候、教書的時候、討論語文問題的時候,人們也老把這個概念給夾帶進去:有人管它叫'標準音’,有人管它叫'普通話’,等到一舉例的時候,還是舉那老國語——北京話。既然大伙兒可以偷偷的談,為什么不索性公開提出來一塊兒研究研究呢?說真的,現在咱不光需要標準音,并且需要一種經政府明令推行全民公認的標準語”。
于是,由政府統一推廣的標準語普通話,就形成了。
即,形成了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
方言投票呢?
這個投票數據是偽造的。所以說這和“建國后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陜西話差一票就成普通話”,以及“粵語就是唐宋普通話”的說法是一個性質,都是為了體現本地方言的自豪感而編造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