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常見的心理學效應,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使用。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相當廣泛的,或許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件很小的事情,里面也有大大的心理學原理。
一、超限效應
日常生活里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體驗,出席一場產品介紹會,或者產品發布會,在開始階段各位對將要發布的產品的興趣是非常濃。
但當介紹進入時間中段,人們開始對介紹人的介紹產生厭煩。當介紹進入到尾聲,很多人有離場的沖動。在這個過程,人們心理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情感波動,這稱作是“超限效應”。
關于超限效應,在生活、工作里常有發生。比如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再三勸說孩子要這樣做,但孩子每次都表現叛逆,跟父母對著干。次數多了,父母也開始不耐煩了,父母會想出更嚴厲的手段去懲處孩子,這也是超限效應在生活里的表現。
從這個案例里,我們知道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小教育起,不要等到孩子的情況徹底變糟糕,使得后面父母勞心又勞力。
所以,在教育領域一定要知道超限效應,讓孩子成長及早受到有效、正面干預,讓孩子沿著正確的路子行進。
二、破窗效應
一棟樓宇上,窗戶完整無缺,見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樓上的窗戶依舊如此,只不過對比以前灰塵多了一點。然而某天,一只傻鳥裝在一個窗戶上,使得這個窗戶的玻璃破損散落一地。而后,其他窗戶也開始出現被人損壞的情況。
這種現象稱之為破窗效應。在此理論之下,社會中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如果放任不管,這會誘使更多人參與到不良行動里,繼而造成一系列壞結果。
破窗現象在生活中相當常見。如果一條街道如果能經常保持整潔,那么這條路保持整潔的時間也能很長。但如果當路上開始出現零星垃圾,后面垃圾數量會不斷增多,到最后,各位就能看到一條骯臟的街道。
從人的心理角度看,人們都有從眾心理,當別人不那么做的時候,其他人也會遵循;而當有人開始帶壞頭,后面的人就理所當然認為別人可以這么做,自己也是可以的。
破窗效應是可怕的心理現象,這能讓壞的情況更壞,也能讓好的情況繼續保持下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里,我們要對孩子灌輸一種觀點,甭管別人做得對不對,管好自己,讓自己樹立正確的三觀,這樣才是正確的育兒之道。
三、增減效應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別人對自己好的時候,很是享受,并且希望這種感受能夠不斷增加。而在生活里,很多場景也是這個效應的具體應用。如我們到外購物時,售貨員將商品一點點拿到稱上,你內心會沒什么感覺。
但當售貨員一抓一大把地拿到稱上你大概就會很不開心了。這里就展示了一個銷售領域的增減效應。
在教育領域,我們對孩子的批評在所難免,但為了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有更好的認識,我們需要循序漸進,不要一股腦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合理運用增減效應,在給予孩子批評的同時也能給予贊揚,這一正一反的組合,能讓孩子更受落,教育效果也更理想。
四、蝴蝶效應
所謂蝴蝶效應,說的是哪怕是一只微小的蝴蝶,也能帶動氣流,當氣流等各種因素一同參雜進來,助力颶風的形成。說白了,就是很小的事情也可能是某個大事件的誘因,所以各位要做成一件大事,事無巨細都要關注到。
在工作中,有人說計算并不重要,依靠計算機可以迅速把想要的答案算出來。然而計算雖小,一旦出現了問題,對后面的其他數據會形成連貫影響。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牽一發而動個全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孩子教育領域,我們不要將固有的思維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現在的孩子,他們經常會問家長拿手機玩玩,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好事,可以讓孩子接觸到更多新鮮食物。但由此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便是經常玩手機的孩子,視力下降得也快。
教育孩子過程中,細小的事情都要留意,從吃飯的動作的矯正到處事待人,當把一些細小的、正面的事情做到位,孩子才能沿著正路行走。
上面這四種心理效應,日常生活里比比皆是,我們雖無法擺脫,但我們可以好好運用,將他們用在正面的地方,那么你的生活將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