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韓非為什么毀于同窗好友李斯之手?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諸國廝殺,既有刀光劍影,也有明爭暗斗。在紛繁復雜的局面中,既有像李斯、韓非這樣的有志青年嶄露頭角,也有像荊軻、秦舞陽這樣的刺客,他們用不同的形式在實現著自己的宏圖大志。
當時,秦國咸陽客居著一些政客、文人,其中就包括李斯、尉繚等人。李斯本是楚國上蔡人氏,出身布衣閭巷。在楚國時曾任過小吏。后來與韓非等人成為荀子的學生,滿腹經綸,他一向就有宏圖大志,正趕上呂不韋招徠天下賓客,便投到其門下,為舍人。后經呂不韋推薦,秦王政封他做了客卿。正當李斯要施展自己抱負的時候,沒想到由于呂不韋作亂,在秦王政被逼之下,飲毒酒身亡。隨后,秦王政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被牽扯進去。但是,李斯并非等閑之輩,在被逐途中,草就了一份奏章,說是重大機密托人把奏章傳遞給秦王政。
秦王政看到李斯的奏章,豁然開朗,連說,好奏章啊,若不是它提醒,險些鑄成大禍,隨即發文到個郡縣,撤除了逐客令。由此,李斯官復原職,又加封李斯為長史。
此后不久,秦王讀到韓非的《說難》等書,贊嘆韓非是個人才。竟不惜動用10萬大軍攻打韓國。當時韓國已是弱不禁風,聽到這一消息,韓王就慌亂神,此時,韓非挺身而出,找到韓王,說愿出使秦國,讓秦息兵。韓王準之,派他出使秦國割地求和。就這樣韓來到秦國。秦王聽說后,也就順水推舟息兵。此后,秦王親自請教韓非,如何兼并六國統一中原。韓非建議先伐兵力最強的趙國。
但是,韓非的建議卻遭到了李斯的反對,并說韓非此舉意在保韓。秦王一聽大怒,遂將韓非投入監牢。此舉,令韓非大惑不解,就是死到臨頭也不解,獄卒見此,就偷偷地告訴他,一山容不得二虎呀!正是你的同窗好友李斯在作怪。韓非一聽,這才明白,感嘆道,為何人心如此險惡,反不如禽獸?我早知道他妒賢嫉能,卻沒料到如此狠毒,我的前程竟一旦毀于這個“倉鼠”之手。于是在深夜,韓非就用冠瓔上吊自盡了。
韓王聽到韓非已死,更加恐慌,跟秦國打招呼說情愿稱臣,秦王隨即下令撤兵,就這樣韓國不攻自滅了。
自打下令把韓非打入牢中,秦王心里也有些恍惚。也曾傳旨李斯讓放韓非出獄,讓其徑直來咸陽。于是,李斯跪告韓非死訊。李斯怕秦王說自己妒賢嫉能之罪,于是,忙又向秦王舉薦了客居咸陽的魏國大梁人尉繚。秦王一聽,就和李斯一前一后來到魏公館。并將其請進宮中,恭恭敬敬地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
尉繚對秦王說,列國跟秦國相比不過是一個郡縣,如果他們各自為戰,就沒有多少力量與秦國抗衡,但是如果讓他們聯合起來對付秦國,局面就很難收拾了。
秦王聽后,說,這正是我擔心的。忙又問,如何不讓他們聯合起來?于是,尉繚就對秦王說,這也不難,各國的重大決策權一般都掌握在那些達官顯貴手中,這些人中未必都是有能耐的人,不少都是些中飽私囊、見錢眼開的角色,大王可用重金疏通這些人,只要買通了這些人,你讓他們聯合,他們也無心干,要我看,秦國只要破費幾十萬金,就可把六國蕩平掃盡!
秦王政聽尉繚如是說,心中暗暗佩服其是神人,就給尉繚以最高的禮遇,其吃飯穿衣也和自己一樣。但是,尉繚卻不為此心動。他心里琢磨,別看秦王這樣,他卻是有狼子野心的人,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再說,他身邊還有一個妒賢嫉能的李斯。想來想去,于是就趁著人們不注意出走了。
其實,尉繚雖然向秦王政說了用重金收買各國政要的計謀,但沒有說先從哪里下手。聽到有人報,尉繚出走,秦王就派人四處尋找。把他找到后,秦王問,先從何國開始重金收買。尉繚就說了他的重金收買的路線圖。此后,按照此計謀,秦國派人到各國收買離間政要。同時先攻下趙國魏國、,后又滅楚,跟著又滅掉了燕國與齊國。統一了天下。
雖然,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也曾有人通過暗殺的辦法刺殺秦王嬴政,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荊軻刺秦王”,但這個有燕太子丹一首策劃,并有荊軻上演的“獨角戲”卻以失敗而告終。太子丹刺秦不成,反而讓荊軻喪命,同時也被自己的親爹燕王喜刺死。其失敗的原因,固然與太子丹的天真有關,但缺少人才,也是失敗的一個原因。
戰國時期,李斯因妒賢嫉能從而加快了同窗好友韓非之死,韓國隨之滅亡。在今天看來,也是帶有悲劇色彩、發人深省的一場人才之戰。(天真遇到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