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門外閑談
有的人讀了幾本洋書(我不籠統否定洋書,許多洋書是很有用的,要認真讀,要努力讀,但要與實際結合,與中國實際結合,要中國化,不要教條化),就來否定中醫藥學,說它不科學、不完美,認為自己掌握了高深的理論、絕對的真理,可以涵蓋一切,鑒定一切。殊不知,他這樣做,陷入了盲目性,陷入了片面性,甚至陷入了唯心論。他不承認存在形式的多樣性、人類認識存在的路徑有多樣性,他不承認人類思維方式方法的多樣性,他不承認人間真理的相對性、真理表征和形式的多樣性,他不承認人類認識存在一時不能窮盡、永無休止性,從而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極端主義。
理論自然是重要的,它把經驗升華了,把個別上升到一般了。但它升華經驗是否面對了所有經驗?這是值得提醒的。如果是掛一漏萬,那這理論就是很片面的理論。中醫是幾千年來大量的行醫用藥經驗形成的,何況是它也有自己的理論——已經把大量的醫藥經驗上升到了冷熱陰陽平衡、辯證施治等等理論,現在也講諸如遺傳學、生活環境學、生物化學、基因論了。當然,它也還有發展的空間,有待與時間結合;而且,理論的表現形式,也該承認、容納多樣化,不能把西洋式論文樣式、理論表現形式認定為唯一標準的理論表現形式,中醫藥學理論表現形式應當中國化,應當順應中醫藥學的發展規律。
我不是醫生藥師,但也不是一點醫藥學知識都沒有。我有過生病經歷,看過許多中西醫生、吃用過許多中藥西藥,也讀了不少醫藥學文圖,瀏覽過醫藥學史。
我的心臟,初有毛病時,有一日,突然胸悶起來,在鎖骨下,在左上下臂,在左手中指指甲根左下側,有痛點。我用右手拇指頭摳在痛點、揉動這些痛點,竟然胸悶有緩解。這就證明了針炙治病是有根據的,這也證明了中醫學的經絡學說是有根據的。所謂穴位,就是經絡節點,好象輸電線路中的變壓器,通信線路的中繼站,鐵路線的車站……。這也證明了中醫學辯證施治、綜合治理、整體調理治病原則是有根據的,即,人身體的某一器官、某一部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其他器官、其他部位,相關聯的、相影響的。
我有這樣的經驗體會,應驗了古俗話“九折臂成良醫”。某些讀洋書的人否定中醫,是因為年輕氣盛,體質良好,還沒多病或經大病,他不會親身體會自己身體各器官的相互關系;學了洋解剖學,雖然獲得人體各器官位置、形態和其獨立的功能方面之物理和化學知識,但未把各器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弄清楚,甚至不與神經學聯系起來研究人體的健康和疾病,更談不上把世界觀引入研究人體的健康和疾病了。
西醫在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盛行時獲得大發展。西醫有個巨大的優點,就是對人體器官及其獨立功能有量化認識,藥物對器官病灶主位治療功能有量化認識。但一般的西醫生的毛病是,沒能把人體個別器官與其他器官的聯系、互動作用搞清楚,因而沒有把個別器官出毛病與人體整體聯系起來看,因而不能辯證施治,綜合治理,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然,現代西醫藥學在這方面也是有研究、有成果的,不能武斷地說西醫藥學沒有人體整體觀、沒有把人體各器官作為系統來構建醫藥學。但至少在我國西醫醫療系統中,還沒普及開來,其后果往往是,治病如小孩坐蹺蹺板,一頭落地,一頭翹起,排除了這個器官的病灶,那個器官卻出毛病了,即所謂藥物、手術的副作用顯現了。。
中醫的所謂經絡,我看不外乎是把血管、淋巴腺、內分沁腺、有感神經、植物神經、肌、腱、髓、骨等等看成互相關聯、互相作用的一個綜合整體來看。中醫治病,不僅要治局部毛病,而且在整體上下功夫。在中醫看來,除了局部外傷,局部的內病也是整體的毛病。這種中醫理論,在預防疾病中是十分有效的。例如防、治禽流感,中醫十分強調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我新中國政府在建國之初,就以法規的形式強調醫藥保健系統要實行中西醫相結合。這是十分正確的。中西醫各有特點,各有優劣,可以而且應當相互取長補短,這就大大發展了我國醫療、藥物、保健、衛生事業,在救死扶傷,提高我國人民健康水平過程中取得輝煌成績。
中醫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換句話說中醫有沒有毛病?文雅一點說,中醫有沒有發展空間?可以肯定一句話,中醫藥學不是十全十美的醫藥學,還有大量的經驗型性質,最突出的是較少使用現代物理、化學分析方法,因而使醫療、藥物量化研究不足。例如,復方藥方,使用了多種原始藥物(草本的、木本的、動物的、無機金石的……)標明各多少克(從前是標注多少錢),這是長期醫藥無數臨床實踐的產物,甚至是無數生命為代價的產物;但還是經驗型的,醫生對種種藥物所含成份的認識很不全面,各種藥物混合一起高溫煎熬,含有何種物理的、化學的變化,醫生是不完全了解的。為此,曾有報道(好像是發生在杭州),買藥者對藥房打過官司(同一處方三貼藥,藥房沒按藥方一貼貼秤藥,而是一種藥一起秤,然后把秤盤上的藥隨意倒入包裝紙上,三貼中的重量不一致,有多有少,買藥者十分認真,藥拿回家一一過秤,發現有多有少,認為這樣會降低藥效)。因為復方藥方中各種藥的份量是經驗型的,不懂其混合后高溫煎熬起何種物理、化學反應,所以整個復方藥方也是經驗型的,其療效也是經驗型的,對不同體質、病情的人,雖然醫生也有經驗型的認識,對各種藥物特性也有經驗型的認識,卻不能百分之百把握使用某些藥有針對性地向特殊病人的特殊病灶發動準確進攻,不能象發射導彈那樣精確打擊敵方陣地目標。
不過,現在中藥也使用現代化科技制作了,特別是中成藥,對藥物的有效有害成份都作量化分析了,而且是結合病情和病人的不同體質,在說明書上進行藥物構成有效成分、藥物特性、使用注意事項等予以說明。這就提高了中藥的有效性,避免了有害性。
我想,讀了幾本洋書的人攻擊、否定中醫藥學,說它不具科學性,恐怕就僅看到、并無限放大如我上述的中醫藥學經驗性吧?毛主席在批“四人幫”教條主義時說過,經驗是不能隨便否定的,經驗是寶貴的。你說中醫藥不是象西醫藥學那樣靠實驗得來,恐怕不能這樣說。古代神醫、圣醫自己嘗百草,現代針炙高手在自己身上扎針,千百年來中醫醫好、醫壞、醫死了許多了人,這不是實驗是什么?一定要在富麗堂皇的建筑物中的實驗室中按特定程序做的才算實驗?經驗也是科學、也含真理,不能局限于現代實驗室的實驗才是科學試驗。也不能僅認為經驗上升為理論才是科學,也不能認為僅用現代科技手段得出的結論才是科學。
假如說中醫藥學還有缺點,出于善心和責任感,讀了洋書的人使用有益的知識技能幫助、扶持中醫藥學彌補缺點,使之更臻于完善,使之更有益于人類健康,那是值得肯定,值得贊揚的。然而,有的讀了幾本洋書的人,卻認為洋書上說的才是科學,把世界的復雜性,把人類認識的豐富性,把人類經驗的各自獨特性予以抹殺,只持一隅,是極其片面的,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有容乃大”,醫藥學上怎么不要“有容乃大”呢?否定中醫藥學唯捧西醫藥學的人,只看到中醫藥學有缺點,卻看不到西醫藥學也還有缺點。
依據否定中醫藥學的人之邏輯,一個小孩有缺點,就該把這個小孩殺掉,而不是幫助這個小孩改正缺點,培養他茁壯成長;這種邏輯不是很荒謬嗎?
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都不是十全十美,都還有缺點,都還需要以發展來彌補缺點,都需要時間來發展,都需要科研人員、藥師、醫生、護士、病人和各方人士共同努力。在醫藥學領域,中西結合,取長補短,救死扶傷,推進衛生保健事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需要科研人員、藥師、醫生、護士、病人和各方人士共同努力。不僅我國該如此,全球也該如此。
最后補充一點,藏族醫藥學也很有特色很有特效,也是中醫藥學的組成部分。另外,世界上許多民族有不少被貶為“土”的醫藥學,卻是很有特色、很有特效的,也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該珍惜,該保護,該總結,該研究,該科學地推廣運用。
(圖片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