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位學書法的朋友在討論時,突發奇想的談到了“心法”的問題。說到“心法”,古來有之。儒教講“格物、致知、正心?!贝髸伊珯嘣v過:“心正則筆正。”明代的項穆也從正心以便正筆,最終達到高妙化境的“心學”歷程?!皶藗餍囊病?。佛家講無論修行什么,最先修的都是心,最難修的也是心。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書法史上曾有“禪味書法”的盛行。“心齋”、“素心”、“坐忘”、和“忘我”等主張以達到天然一片一派“空”、“寂”的禪家氣象的境界。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鄙绱硕檀?,我們應該善待自己,認真思索活著的意義。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生活。道家講究的“乾坤”、“陰陽”、“道法自然”與書法講究的“剛柔”“動靜”是異曲同工的。自老子開山以來,寧心息慮、返璞歸真而至大道之法多矣!然而皆不少一靜字。靜有兩端,一無一有,有則俗,無則仙,仙者賢也,悟生死,明得失,合大道,同宇宙。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對于“心法”的論述可以說是枚不勝舉。
縱觀中國的書畫史,名家輩出,珍品、精品如煙似海。但凡能得到后世所珍重并奉為書畫瑰寶者,其作者無不是融物我于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者。怎樣才能“師”并且“得”呢?最重要的就是把我造化和心源中美的精髓;美的形象和意態先儲存起來,然后隨機將儲于頭腦中的造化與心源中美的精髓,通過點畫而體現于外的,這其中能動的藝術醞釀、提煉、概括與制作的“良苦用心”,那是真得需要我們非用“心”去下大氣力認真體味才能感悟出來的。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大都把生活得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當做終身不懈追求的目標。而學習書法,也正是應運而成了很大一批人想達到如此人生佳境的最佳選擇!為之樂此不彼,終生不渝??!我認為: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樂、成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由“心靈”決定的,由“心靈”的修煉程度決定的。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就要重視修“心”。學習書法,本身也就是用筆法在修練“心法”。書法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指紋,它通過線條的跳躍飛動,表現出一種心靈的修復和生命的重塑,籍以來蕩滌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它高妙的心性價值。也正是古往今來歷經多少朝代,中國的書法仍能長久不衰且日趨興旺發達的根底所在。
“書為心畫”,通常我們講學習書法的基本條件有二:第一個層面是學習的環境要“靜”;學習的人的“心”要靜。這里最重要的是“心境”要“靜”。這樣“境由心生”,心靜了,環境自然也就好了。第二個層面就是用你的“心”,在習字過程中去逐步慢慢的追尋古人的“心”。你的“心”沉浸和游弋在字海之中,但能否和古人相通?則取決于你本身的天賦和你的“心”能否勤奮感悟。不能相通,說明你的“心”沒有動。只有“心”動了,動不是蠢蠢欲動,而是實實在在的用“心”、用“力”、用頭腦指揮手中的“筆”,在紙與墨的交融里去力爭相通。日復一日,循序漸進,你必有相通的一刻。只有相通了,才能學到古人書法的精髓。方可“筆筆有來由”,“字字有出處”。經過長期的和古人先賢的“心心相通”,血肉交融,筆浸墨淫,你的一筆一劃,都有著古人先賢的氣味,甚至一舉一動,都會晃動著古人先賢的影子了。這方達到了第一步,也就是表層的“心法”。深層的“心法”呢?就是有了表層的“心法”這個“字內功”做基礎,再加上“心靈”的文化底蘊修為這個“字外功”二者有機的結合后,你學的字的結構、筆法、章法、墨法等等,都需要能夠從古人的影子里再跳出來。脫胎和重塑一個“自我”,重建一種“自我風格”。用自己的“心”去營造自己的一個書法新天地。要達到體會古人的心境且與之相通,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的人甚至終其一生也未能求的相通?!靶摹钡臍v練和修為,我認為是能否跳出古人先賢影子的關鍵所在。佛家講修佛修心有個“漸修頓悟”的過程。我覺得,用在書法學習“心法”的歷練和修為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書法的臨習與創作,在心態上都是要求“凝神靜氣”的。講求凝神,則會神完氣足。凝神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書法精品也正是在這種入神狀態下才創作出來的。只有用“心法”凝了神,作品才會傳神;凝神是創作心靈出神入化所臻達之境。只有如此,書作方能有一種妙合自然、渾然天成的“氣韻”。
在我們學習書法的“漸修”過程中,首要的是“心境改善”。只要我們放下壓力,開拓心靈空間;放下煩惱,調節心態;放下自卑,相信自己;放下懶惰,不懈努力;放下消極,打敗憂郁;放下抱怨,努力耕耘;放下猶豫,立即行動;放下狹隘,遠離偏見,心胸開闊。你的書法學習就會隨著“心境”的改善而逐步達到“頓悟”,得到明顯的進步;你的“心法”也就會日臻完善。我們欣賞和選擇某位大家的書法,去臨他的帖子,學他的書風,從藝術心理學角度去模仿吸收而后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風格。那就是說:我們用“心”去欣賞了,用“心”去選擇了,且又用“心”去臨習效仿了。這其中不乏含有深刻的“心法”歷練和人格的修煉。學習書法而歷練性格,進而表現個性;學習書法,用古人的書法體式,陶冶自己的氣度。利用書法藝術,通過“心法”歷練來達成我們人格的完善。這正是“書法之道”本自天地之心,源于自然宇宙之道本源的體現。書法之所以能表現和完善人生,是通過線條墨韻的生命化、人生化的形態而表現,點線是“形”,意象屬“神”,形神共同構成“意境”,而充斥和流淌著人的情思。我們學習書法和創作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一種由形入神,由物會心,由景至境,由情到靈,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心靈感悟和生命超越的過程。愿我們每個喜歡書法、學習書法和創作書法的人,都能在人生的歷程中,從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中,使人格、生命、精神、境界、心靈都得到升華!
附:書法與寫心(劉長春)
古人論書,特重技法。一個“八永”涵蓋萬字,讓人煞費多少苦心且不說。比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折釵股”、“壁坼縫”等等,漸悟、頓悟,又印證著多少古人長年累月的體會與心得。然而,古人更重書品,揮毫落墨,留在紙上的形態、模樣、氣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事實,或云“書法之精義”(陸維釗語)。漢代的楊雄體會得最早,說是“書,心畫也”,就如心電圖顯示的運行曲線一樣,有什么樣的心靈、心思、心路,就有什么樣的書作。一千個人,寫一千顆心,心比天空、比海洋更廣闊,所以“奇怪生矣”,或遒媚、或雅健、或飄逸、或古淡、或秀潤……使書法藝術不斷地走向豐富、充實和多彩。
但是,楊雄還有一句話:“君子小人見矣”,卻說得不好,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維狹路。沿著這條思路說過類似的話的人,歷史上還真不少。宋代的朱長文說到顏真卿的字:“其發于筆翰,則剛毅雄恃,體嚴法備,如忠臣之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楊子云以書為心畫,于魯公信也?!睍缙淙?,不錯;但書不如其人的,也不是個例。張瑞圖之字力矯柔媚之風,氣骨強健,無論如何,我們無法想象他卻是一個曲意獻媚之人。前些年,我在一次展覽上看到秦檜的跋尾書,那正是氣宇軒昂,剛勁有力,可是誰又能說他是個剛直之士呢?書如其人,一如“云是天空的云”;書非其人,也如天會變臉,一會兒下雨,一會兒晴朗,還要刮風、打雷、飄雪。
千年以來,提到書法,世人皆說“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王羲之有“書圣”之稱,王獻之則意在超越其父“故當不同”,要在一座高峰面前樹立起另一座高峰。學者趨之若鶩,然學二王者易得秀美、易得精致、易得典雅,卻難得晉人的風致與蕭散。何謂蕭散?存心有意無意之妙,微云淡河漢;應世不即不離之法,疏雨滴梧桐。如清風,如煙霞,如幽林曲澗,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不驚惶、不急迫、不做作、不拘束、不討巧、不浮躁,放放松松,坦坦蕩蕩,一任自然而然,只寫自己內心的一段情愫,卻無秋毫俗氣。黃庭堅曾說惟俗不可醫,又說“不趨時低昂,故能如此?!蓖跤臆妼懏叀短m亭集序》兩年后辭官歸隱,飄然于煙波江上;王大令“高邁不羈,雖閑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此等懷抱古人有之,功夫只在字外。回視今日書壇,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而來,也就更難體會二王的境界了。書法作為線條的時空交叉的紙上藝術,它固然是技巧的表現,卻更是人文精神的折射。重讀古典,我們需要“漢唐氣象”、“魏晉風度”,而流行書風徒具“視覺沖擊力”的形式化傾向,追求險、怪、狂、駭,裝腔作勢,出其不意,消解的正是書法內涵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積淀。
厚積才能薄發。一個書家的書法風格和品質是無法速成的,這在古人的書論中多有論述。都說“一切藝術都是相通的”——自然而然地使我想起了這樣一段話:“離開內涵,單單追求一種形式,只是形式的新鮮、奇特,或是美麗吸引著你。不為了別的,就為了形式美,也許也可以,懸崖邊上也可以有一條小路,但究竟不是大道。”(林斤瀾《論短篇小說》)因此,我進而又想,時尚的東西,一時一地的東西,總是容易很快就被風吹雨打去的。不信?何妨拭目以待,若干年以后再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顆心,而且“是被判定要自由的”。(薩特語)所以,我說,書法是一種寫心的藝術。人間的好書,一定是從內心流露的、旁若無人的、映見個性和素養的。心是牢籠不住的飛鳥。心有多寬,書法的天地和表現力就有多寬;心有百思,書法的形式與風格也就會有百樣,非只以“君子小人”可以囊括與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