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它不是山頂的無限風光, 而是途中的鳥語花香、林幽蟲唱, 還有你揮灑汗水, 邁開步子的模樣!
第三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1.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地殼物質循環。
3.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4.大氣受熱過程。
5.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6.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7.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8.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巖石圈的組成與物質循環
1.巖石圈的組成
三大類巖石的比較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如圖所示:
【例2】 (2011年大綱全國卷)讀圖,回答(1)~(2)題:
(1)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
A.地表 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 D.地幔
(2)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該山體巖石在地球表層可轉化為( )
A.噴出巖 B.侵入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思路點撥:第(1)題,根據景觀圖片中山體的形態和火山噴發的景象可以判斷出該山體屬于火山,其巖石為巖漿巖,是由來自上地幔上部軟流層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因此,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地幔。第(2)題,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地球表面的各種巖石經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噴出巖和侵入巖都屬于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作用形成,變質巖是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經過高溫、高壓變質而成,因此A、B、D選項都是錯誤的。
答案為: (1)D,(2)C。
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
1.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是巖漿巖。
2.三大類巖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巖漿,所以三個箭頭指向的是巖漿。
3.沉積巖與變質巖可以相互轉化,據此可判斷沉積巖與變質巖。
【例題】 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圖中Ⅰ、Ⅱ、Ⅲ分別代表沉積環境、熔融環境和變質環境,箭頭線代表不同的地質過程。讀圖,回答(1)~(2)題:
(1)2008北京奧運金牌上鑲的昆侖玉和大理巖的形成過程同屬(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進入并成為巖石中化石的地質環境和過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⑥—Ⅰ
解析:本題組主要考查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第(1)題,根據物質循環的規律,結合圖,可知②代表重熔再生作用,③代表巖漿活動,④代表地殼運動,⑤代表變質作用。昆侖玉和大理巖都是變質作用形成的。第(2)題,化石存在于沉積巖中,是古生物死亡后其遺體保留在沉積環境中,然后經過長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為 (1) D,(2) A
測控導航
一、單項選擇題
地球呈同心圈層結構,內部和外部各有三大圈層。據此回答1~2題:
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 )
A.地震發生時的地面變化
B.通過打深井而獲得的信息
C.根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變化而劃分的不連續界面
D.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得的信息
2.莫霍界面是( )
A.地殼和地幔的界線
B.地幔和地核的界線
C.巖石圈和地幔的界線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線
解析: 1.C 2.A
本題組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依據及分界面。第1題,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來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波速明顯變化的面稱為不連續面,兩個不連續面將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大圈層。第2題,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線,古登堡面是地核和地幔的界線。
3.讀“某地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P類巖石的成因最可能是 ( )
A.巖漿噴發 B.沉積作用
C.變質作用 D.侵蝕作用
解析: C
P巖石介于花崗巖與沉積巖之間,花崗巖是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故P類巖石最可能為變質巖,受到變質作用而形成。
(2011南京一調)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4~5題:
4.圖中B、D代表的巖石分別是( )
A.侵入型巖漿巖、沉積巖
B.沉積巖、侵入型巖漿巖
C.變質巖、噴出型巖漿巖
D.沉積巖、變質巖
5.圖中②表示的是( )
A.外力作用
B.變質作用
C.上升冷卻凝固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解析: 4.A 5.B
第4題,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A表示來自地幔的巖漿,噴出地表后會形成噴出型巖漿巖E,如果侵入地殼,則形成侵入型巖漿巖B,沉積物經固結成巖作用后會形成沉積巖D,沉積巖又會經外力作用形成沉積物。第5題,據圖可知,C表示變質巖,②表示各類巖石轉變成變質巖的過程,為變質作用。
二、綜合題
6.讀“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內部的巖漿,經過① 過程,形成A 巖,A受到 作用,形成B 巖。
(2)A和B巖石,在 條件下,發生③ 作用,使原來巖石的成分、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一種新的巖石C 巖。
(3)各類巖石深入地殼以下發生④ 作用,又成為新的 。
(4)從 到形成各種 ,又到 的產生,這個變化過程就是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過程。
解析:
析圖可知,A為巖漿巖,此巖石是由巖漿轉化而來的,B為沉積巖,C為變質巖;①為冷卻凝固作用;②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③為變質作用;④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1)冷卻凝固 巖漿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 沉積
(2)高溫、高壓 變質 變質
(3)重熔再生 巖漿
(4)巖漿 巖石 新巖漿
以上資料由呂老師編輯整理發送,歡迎加入沐沐地理課堂學習與交流。若發現錯誤,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