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在范仲淹的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曾號稱“八百里洞庭”。每年十月,來自俄羅斯等地的大雁南飛到洞庭湖附近地區后,不再南飛。在衡陽回雁峰有王安石詩云:“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大雁屬雜食性水禽,常棲息在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或沼澤地,喜溫和的氣候。下圖中甲圖示意洞庭湖及其附近地區,乙圖為不同年份洞庭湖的蓄水面積。
(1)分析大雁到洞庭湖及其附近地區后不再南飛的原因。
(2)大雁到洞庭湖柄息期間,洞庭湖主要是“吞”還是“吐”長江?請說明判斷理由。
(3)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洞庭湖蓄水面積的變化特點并分析原因。
(1)洞庭湖水面較為寬闊,濕地范圍較大,利于大雁棲息;洞庭湖及其周圍地區植物、魚蝦等豐富,便于大雁覓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氣候溫和,適宜大雁生活;從俄羅斯等地南飛至此,飛行行程長,不愿再繼續南飛等。
(2)吐長江。冬半年降水較少,長江水位較低(更新快);洞庭湖南部持續獲得南部多條支流的補給,水位較高(更新較慢)等。
(3)變化:洞庭湖蓄水面積在20世紀后半葉縮小速度快;進入21吐紀,蓄水面積縮小速度較慢(基本保持穩定)。20世紀下半葉當地亂墾濫伐,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泥沙淤積;加之圍湖造田等,蓄水面積縮小速度快。進入21世紀后,環保意識的增強,政府有效監管,水土流失有所緩解,入湖泥沙有所減少;圍湖造田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加之退田還湖等措施,蓄水面積縮小速度較慢(基本保持穩定)。
【解析】
本題以大雁遷移為背景材料,考查了水體間的相互補給關系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了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詳解】(1)讀材料可知大雁常喜歡棲息在水草叢生的水邊或沼澤,洞庭湖的面積較大,濕地眾多,可為其提供大面積的停留棲息地,利于大雁棲息;洞庭湖流域物產豐富,可為大雁提供大量的魚蝦等食物;由所學知識可知,洞庭湖流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氣候較為溫和,適宜大雁在此過冬;大雁從俄羅斯飛到這里路途遙遠,不愿再繼續飛行。
(2)冬半年長江流域進入枯水期,此時長江水位偏低,洞庭湖南部有多條大河注入,水量是比較豐富,此時湖水補給河流水,因此可判斷是吐長江的。
(3)變化:讀圖可知洞庭湖蓄水面積在20世紀后半葉萎縮速度是比較快的;讀圖可知進入21世紀以來其蓄水面積縮小速度有所減緩;原因:20世紀下半葉當地由于人口數量的最多,亂墾濫伐,水土流失嚴重,造成湖泊泥沙淤積嚴重;加之圍湖造田等,蓄水面積縮小速度快;進入21世紀以來政府環保政策的推進,使得洞庭湖流域的濫砍濫伐的現象有所遏制,再加上退田還湖政策的推進,使得水體蓄水面積縮小的速度有所減緩。
【點睛】第2題的解題關鍵是要掌握常見水體間的補給關系;第3題在在描述洞庭湖20世紀50年代以來蓄水面積變化時要分時間段作答。
轉載請注明來源:高中學考選考地理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