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讀史書,總被八百里秦川的恢宏氣勢所征服,被它的帝王之氣所迷戀,在漢代張良就曾用“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所以常識君今天就帶大家一睹它的風采。
(在中國版圖上關中是那樣的耀眼!)
八百里秦川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渭河盆地,關中盆地,指的是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的一個地點,平均海拔約500米,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自古以來,這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為秦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強大基礎,東西長度有720多里,所以號稱'八百里秦川'。之所以稱為渭河平原,是因為渭河從兩座大山的夾角處沖出山的包圍,進入大平原,公允的講來,這平原正是河流的產物,是它在億萬年來,裹挾的泥沙在步入黃河之前,在這里形成的囤積,人們把這種平原叫沖積平原。這平原有800里長,寬的地方有300里寬,窄的地方有100多里寬,南邊的高山叫秦嶺,北邊的高原叫陜北高原,它們將這塊平原夾定,人們將這座平原以這條河流來命名,叫渭河平原。而在歷史上,好事者又叫他關中平原。為什么叫他關中?原來他的東西南北被四座雄關為定,東邊叫函谷關,西邊是大散關,南邊叫武關,北邊叫蕭關。居四關之內,故稱關中。(現在關中平原范圍)
渭河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6-13攝氏度,年降雨量500-800毫米,其中六-九月份占60%,多為短時暴雨,冬春降水較少,春旱、伏旱頻繁。四季可概括為:春季溫暖、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多雷雨大風天氣;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冬季寒冷,多霧、少雨雪。(西安市旬降水量圖)
涇渭分明,或許是關于渭河的最著名成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強調了渭河最大支流--涇河的重要性。涇河這條來自北方的河流,在西安北郊高陵縣船張村附近與渭河相遇,它的源頭遠在400多公里外的寧夏六盤山。涇河在黃土高原縱橫交織的丘壑峽谷中奔流的時候,或許并沒有意識到在黃土高原結束的地方,有一條更大的河流將毫無保留地接納它一路帶來的大量泥沙--于是,當兩河相匯,才形成了這一濁一清的自然奇觀。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這據考證,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中:'濁涇清渭何當分',大概是這則成語的雛形了。那么,現在還能不能在兩河交匯處見到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觀呢?仍然是可以的。
但是,當我們來到二河匯合的地方,看到的卻是渭水濁于涇水。許多專家親赴實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涇清渭濁的現象。《現代漢語詞典》因此將這一成語解釋為:'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有人還就此撰文,認為是古人搞錯了,應該是涇清而渭濁。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難道真的是古人錯了嗎?實際上,從流經的地域來看,渭水自甘肅鳥鼠山流經陜西入黃,流經的是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涇水全程流經的是黃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就河水含沙量而言,應該是涇水大于渭水的。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從數字上看,還是涇濁渭清,尤其在枯水季節。但到了現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區人類活動的原因,環境破壞嚴重,水土流失也同樣為一個重要問題。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份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公斤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從表面上看,涇渭分明的自然景觀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涇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錯了,這是后人人為對環境發生的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
因為這一成語的緣故,每年來涇渭會合處看'涇渭分明'的人不少。
關中因四面高山環繞,所以地勢險要。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況下,關中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間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關中的。因此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也成為不少帝王選擇在關中建都的原因。關中盆地(居晉陜盆地帶的南部)包括渭河平原和渭河谷地、渭河丘陵,夾持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為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形成的巨型斷陷帶。盆地兩側均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線上有一連串泉水和溫泉出露。南北兩側山脈沿斷層線不斷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塹式構造平原。渭河平原形成后,不僅有黃土堆積其間,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兩側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填充淤積其中,第四紀松散沉積,最大厚度達7000余米。因地殼間歇性變動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階地。一二級階地組成關中平原的主體,當地稱'塬',自上而下如階梯狀的頭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三道塬相當于二級階地。塬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我想當你漫步在八百里秦川,會由衷的產生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敬重,你隨意撥開腳下的黃土,也許能發現秦磚漢瓦,也許能挖掘出西周的城郭和漢唐的陵墓。當二十一世紀的風吹動著三千年以前的歷史遺物,那些沉睡在豪華陪葬品供奉中的帝王們,企盼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保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奢糜的生活。孰不知他們的尸骨早以蕩然無存,只有那些殉葬品訴說著那個年代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下,據考證僅帝王的陵墓就有八十余座,王公貴族的墓地就不計其數了。在中國的地下,黃金儲藏量最多的是這里,因為是墓地藏金,僅其數量已很可觀,更不要說黃金制成的飾物和器物所具有的文物價值,所以這里的文物是無價的, 這片土地是無價的,因為它富含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