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季風
1、冬季風
冬季風的源地:蒙古、西伯利亞地區
夏季風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既有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也有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
特別提醒:西南季風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向右偏轉成西南季風)
我國的冬、夏季風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 | 夏季風 | |
源地 | 亞洲內陸 | 太平洋、印度洋 |
風向 | 西北、東北風 | 東南、西南風 |
性質 | 寒冷干燥 | 溫暖濕潤 |
影響范圍 | 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臺灣島、海南島等外,基本都受影響 |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地區 |
對氣 候的影響 | 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使南北溫差加大;活動異常時,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 | 影響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活動異常時,易產生水旱災害 |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特別提醒:季風區是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
記憶技巧:大飲喝八缸(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六、我國的氣候類型
1、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云南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臺灣島南部。
2、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主要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3、溫帶季風氣候
分布:主要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我國的三種季風氣候
(1)為什么亞洲季風氣候最為典型?
我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面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2)季風氣候對我國氣溫的影響是什么?
冬季我國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國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區最暖濕的地方。
(3)為什么說我國亞熱帶地區是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
因為北回歸線上的西亞,非洲都是熱帶沙漠氣候,景觀是熱帶荒漠!而我國受季風氣候影響,形成亞熱帶季風氣候!景觀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4)我國東北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種植水稻緯度最高的地區?
得益于我國的季風氣候,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好。
4、溫帶大陸氣候
分布:主要在西北內陸的非季風區
新疆為何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一說法?
提示: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大,所以有此說法。
5、高原山地氣候
分布:青藏高原區
藏袍的設計體現了西藏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征
我國氣候的三大特征
氣候類型 | 分布區 |
A 氣候 | ________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臺灣省南部 |
B 氣候 | ____________以南 |
C____________氣候 | _______平原、_______平原 |
D____________氣候 | _______地區 |
E 氣候 | ____________地區 |
答案:熱帶季風氣候 云南 亞熱帶季風氣候 秦嶺——淮河 溫帶季風氣候 華北平原 東北平原 溫帶大陸氣候 西北地區 高山氣候 青藏高原
七、鋒面雨帶遷移規律
1、降水的幾種類型
用字母ABCD分別表示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和臺風雨。
2、五月東部地區雨帶分布
珠江流域進入汛期,華北地區出現春旱
3、六月東部地區雨帶分布
江淮地區進入梅雨季節
4、七月、八月東部地區雨帶分布
華北和東北進入汛期,江淮地區出現伏旱
7月份江淮地區出現伏旱
5、九月東部地區雨帶分布
由于太陽直射點南移,鋒面雨帶南移至華南地區
夏季風強弱對鋒面進退影響
夏季風勢力強,則鋒面運行快,我國易出現北澇南旱。
夏季風勢力弱,則鋒面運行慢,我國易出現北旱南澇。
讀下圖中國正常年份雨帶分布示意圖,回答
1.Ⅰ區降水大約在每年的 月份,此時 流域可能發生洪澇,而Ⅲ區氣溫回升,蒸發量大,冬小麥需水量大,可能發生 。
2.Ⅱ區雨帶大約在每年的 月份,此時江淮地區進入長時間降水的 季節。
流域抗洪搶險形勢嚴峻。
3.Ⅲ區雨帶大約出現在每年的 月份,此時 和 地區河流進入夏汛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因受副高控制,出現 天氣,此后,東南沿海常受
影響,形成狂風暴雨。
要解決降水季節分布不均的最好方法是 ;要解決降水空間分布不均的根本方法是 。
答案:1.5 珠江 春旱 2.6 梅雨 長江 3.7、8 華北 東北 伏旱 臺風 4.修建水庫 跨流域調水
八、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
災害 天氣 | 地區 | 時間 | 形成原因 | 主要特點 |
梅雨 | 江淮 地區 | 春末 夏初 | 江淮地區,冷暖氣團勢均力敵 | 陰雨連綿——降水多 出現“空梅”——干旱 |
伏旱 | 長江中下游地區 | 7月 | 梅雨過后,在單一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下 | 天氣酷熱少雨,抗旱任務艱巨 |
臺風 | 東南 沿海 | 夏秋 | 熱帶海面上形成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 | 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 |
春旱 | 華北 | 3~5月 | 夏季風未到 | 降水少,氣溫回升快 |
夏澇 | 華北 | 6~8月 | 夏季風來得早,影響時間長,降水強度大 | 洪澇災害 |
寒潮 | 除青藏 高原以 外的廣 大地區 | 秋末、 冬季和 初春 | 強冷空氣迅速入侵 | 降溫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能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大雪、凍雨可壓斷電線,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交通運輸受阻 |
風沙天氣 | 東北、華北、西北 | 冬季和春季,以春季最為嚴重 | 西北季風吹揚干旱地區的沙塵向東南方向擴散 | 風大,大氣含沙量大,能見度低,影響范圍廣,一般與寒潮路徑相同 |
暴雨洪澇 |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的廣大地區 | 春、夏、秋 | ①自然原因: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持續時間較長的降水天氣系統;②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如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圍湖造田等活動加劇了洪澇災害 | ①淹沒農田,造成人員傷亡;②經濟財產受損 |
東亞海陸熱力差指數是指東亞季風區的陸表溫度與副熱帶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溫度之差,指數大的年份夏季風偏強,反之夏季風偏弱。右圖示意東亞1960~1999年夏季海陸熱力差指數逐年變化情況。讀圖完成1~2題。
1.圖示時段東亞地區
A.陸表溫度總是比海表溫度高
B.陸表與海表溫度均持續上升
C.夏季海陸熱力差異有明顯的年際變化
D.夏季風逐年增強
2.根據圖示信息推斷,1966年和1993年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旱澇情況是
A.兩個年份南部皆旱
B.兩個年份南部皆澇
C.1966年北澇南旱、1993年北旱南澇
D.1966年北旱南澇、1993年北澇南旱
解析:第1題,結合題干信息判斷,海陸熱力差指數不同年份差異明顯,說明海陸熱力差異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第2題,1966年熱力差指數為正值,說明該年份副高勢力較強,致使我國鋒面雨帶向北推移較快,導致南旱北澇;1993年相反。
答案:1.C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