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1930年的中原大戰是國民黨新軍閥之間最大規模的混戰,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軍等勢力與馮玉祥西北軍、閻錫山晉綏軍等組成的反蔣聯盟,糾集了上百萬大軍,整整大戰了1年。中國共產黨趁機在長江以南積極開展土地革命,成立蘇維埃政權,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都迅速壯大。
▲第一次反圍剿形勢圖
10萬大軍發動第一次反圍剿
1930年底,蔣介石在張學良東北軍協助下取得中原大戰的最后勝利,拿下了華北、西北地盤,卻發現自己后院起火,遂將黃河以北受降等一系列事宜交給張學良負責,自己開始匆忙布置向各根據地紅軍的圍剿,重點就是毛澤東、朱德指揮的紅1方面軍和位于贛南、閩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俗稱“中央蘇區”。
此時的中央蘇區已有200萬人口,遍及34個縣,其中9個縣城被完全占領,紅1方面軍和當地武裝也發展到4萬余人。為了剿滅這股強大的力量,蔣介石下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指揮7個師又1個旅,共計10萬人,采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分路向紅軍指揮機關所在的東固地區撲來。
▲敵第18師師長張輝瓚
張輝瓚第18師成為首個目標
面對多路并進的敵人,究竟如何應對,紅1方面軍總前委在羅坊召開了會議。在毛澤東同志的主張下,大家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敵人誘入蘇區腹地再行圍殲,在選擇殲敵目標上,大家最終選定了第18師張輝瓚部或第50師譚道源部。在來犯的敵人中,這兩個師戰斗力最強,尤其是張輝瓚的第18師,該師系魯滌平倚重的主力,前身是北伐軍第2軍,1928年10月縮編為第18師,算得上經歷過北伐戰火考驗,裝備也還精良。
12月30日,紅軍先是在龍岡地區取得大捷,殲滅第18師主力2個旅,活捉師長張輝瓚;隨后,紅軍乘勝追擊倉皇撤退的敵50師,殲滅3000余人。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勝利結束,前后共殲敵15000余人,繳獲槍械12000余支,電臺2部。蔣介石不甘心失敗,于1931年2月派軍長部長何應欽坐鎮南昌,統一指揮湘、鄂、閩、贛4省軍隊,構建了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寧東西800里的弧形戰線。
▲第二次反圍剿示意圖
第二次反圍剿選定第5路軍為目標
經過2個月的準備,何應欽調集了18個師另3個旅,共20萬人,采取“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作戰方針,分4路向中央蘇區推進。這次,紅軍繼續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但在殲敵目標的選擇上,卻與上次不同,沒有再選擇強敵,而是選擇了最弱的第5路軍王金鈺部,該軍系北洋軍閥殘余改編,又剛剛從中原大戰戰場調回,地形不熟、水土不服,士氣也不高。
之所以前后兩次選擇的殲敵對象差異如此,因為第一次來犯的10萬敵人雖然氣勢洶洶,實際上都是些地方雜牌,并沒有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而國民黨雜牌中戰力較強的西北軍和桂軍剛剛和老蔣鬧翻,因此也沒有參戰,張輝瓚師雖然強,但也就是相對而言,屬于“矮子里面挑將軍”,加上該師僅萬余人,在4萬紅軍面前根本無還手之力。
▲紅軍反“圍剿”
兩次反圍剿的敵人戰力差距懸殊
第二次反圍剿的20萬敵人則不同,除了李金鈺第5路軍外,還有朱紹良第6路軍、蔡廷鍇第19路軍和孫連仲第26路軍等部,朱紹良部系中央軍部隊,槍械精良,彈藥充足;蔡廷鍇和孫連仲部雖然都是雜牌,但戰斗力非常強悍,蔡廷鍇部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中,堅守上海,打得日寇四易主帥、增兵10萬;孫連仲部在1938年臺兒莊會戰中,正面阻擊日寇磯谷廉介第10師團,血戰3晝夜,一步不退。
反觀第二次反圍剿時的紅軍,連續作戰已經十分疲勞,兵員也沒有來得及補充,因此不能像上次那樣選擇強敵,最紅選擇了倒霉的王金鈺,首先殲滅其所屬第28師,然后從贛江東岸乘勝出擊,一直打到閩西北山區,橫掃700余里,五戰五捷,取得了殲敵3萬余,繳槍2萬余的重大戰果。
▲紅軍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