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經過持續4年的楚漢之爭,終于在烏江邊一舉擊垮了楚霸王項羽。2月28日,其在山東定陶汜水河邊(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北)舉行登基大典,正式定國號為“漢”。此時,漢朝的都城還在關中櫟陽(今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附近),為了方便控制天下,劉邦決定將都城設在地處中原的洛陽。
劉邦登基為帝
劉邦初步選定洛陽定都
洛陽作為天下重要都市,地處漢朝版圖的中央,從周武王伐紂滅商開始,就全力營建;西周滅亡后,關中受到西戎游牧部族嚴重威脅,周平王遷都洛陽,在此建立了東周,又延續了周朝近400年的血脈,因此洛陽城里的宮室設置及外圍交通,都絕對符合一個都城的標準。
同時,洛陽城地處函谷關以東,比起關中地區,距離劉邦的老家沛縣更近,因此那些跟隨劉邦從沛縣起家的勛貴們對遷都洛陽也很支持,畢竟“富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實在是人生遺憾。但就在遷都工作緊鑼密鼓進行的時候,一位叫婁敬的小兵卻跑來覲見劉邦,當面提出了大漢都城的另一個選擇。
婁靜石雕像
平民婁敬建議定都長安
這位婁敬出身平民,當時被征調服役,要調往隴西郡戍邊。當時,他是隨著行軍隊伍路過隴西的,但一到洛陽他就通過同鄉關系找到帶隊的將軍,聲稱:“希望見到陛下,言事建議,望將軍引薦。”很快,劉邦就下令召見婁敬,設酒宴款待,并很快與其談論定都何處的問題。
婁敬首先指出,周朝的確選擇定都洛陽,但其取得天下是十余代人長期努力的結果,其建立之初,諸侯歸附,四海賓服,不用過多考慮四方威脅,因此其營建洛邑,地處天下中央,用來宣示德政,接受東方諸侯國的朝貢。漢朝則不同,其建國不久,此前僅僅經過數年征戰,外部有匈奴數十萬騎兵威脅,內部又叛亂不斷,因此應該效法秦國,定都關中,憑借函谷關、秦嶺等天險,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漢初謀士張良
謀士張良歷數兩地長短
聽了婁敬的話,劉邦覺得有道理,就去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結果大家紛紛勸諫說:“洛陽東阻成皋,西據崤山,北倚黃河,南臨伊水洛水,也是四面險固、進退自如之地。”劉邦舉棋不定,就單獨請教自己的智囊張良。張良首先否定了洛陽“四面天險、進退自如”的說法,稱:“洛陽城周圍地域狹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糧食收成有限,難以自立堅持。四面交通便利,可以進退自如,也會四面受敵,并不適合囤聚實力,威臨天下。”
“相對而言,長安則完全不同,東面有崤山和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西面是隴西河谷,沃野干里;南面有漢中巴蜀,天府之土;北面有廣闊的草原牧場,可以提供牛羊等牲畜和大批優質戰馬。地形上北西南三面可守,東面出擊則可制服各國諸侯;平時也可利用黃河渭河水道,轉運各地物資,保證都城物資供給。”聽了張良的一番話后,劉邦不再猶豫,當即決定定都長安。婁敬也因此受到獎勵,被拜為郎中,賜號奉春君。
洛陽周圍地形
長安周圍八水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