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活動中,其中兩個問卷測評指標始終讓我耿耿于懷,百思不得其解。其一是您對本市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情況的評價?其二是您是否參加過大安區或所在單位或所在街道、社區組織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四次測評,其滿意度和參與度都不盡人意。仔細思來,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可,它更多來自于法治文化的熏陶。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的運用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倡導和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抓手。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和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七五”普法中對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對于全面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工作機制,夯實工作基礎
1. 明確責任,納入考核
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真正將法治文化建設列入本地區、本單位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七五”普法、平安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文明和諧社區評比和黨的建設等整體規劃中,同重點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協調,宣傳、文化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組織領導體制,形成條塊結合、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2. 強化保障,做實支撐
要將法治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要將法治文化宣傳過程自然生成的各種產業化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起來,采用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等方式籌集法治文化活動經費,彌補經費的不足,實現法治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統一。要充分發揮我區普法講師團、法制宣傳工作者、法制新聞工作者、法律服務志愿者、法律明白人以及法治文藝骨干等人才資源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法治文化創作宣傳展演,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3.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要立足我區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通過借勢、借力、借腦,不斷動員各部門、發動全地區積極參與和支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構筑“積極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有序運行”的法治文化工作聯動機制。司法行政機關要充分發揮協調、指導和監督的職能,學會“借助外力”、“借船出海”,凝聚各單位、各部門和各階層力量開展法治文化活動,從而實現法治文化工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專一化、方式協同化、效益最大化,實現由“主演”到“導演”,由“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二、創新工作品牌,合力打造陣地
1. 做實基礎,打造陣地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工作理念創新,不斷拓展普法渠道和載體,社區法治夜校實現了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分散式、隨意性向陣地化、長效化運作的轉變,逐步增多的法治文化廣場成為全區法治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區法學會率先打造全社會參與的“大普法”工作格局,長期的普法工作給基層植入法治文化平臺設施和法治文化元素,提升了我區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下一步,要在現有法治文化宣傳廣場提擋升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進取,不斷尋找新的法治文化構建空間,多角度、深層次立體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要充分整合地區資源,完善領導干部學法培訓基地、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企業員工學法園地、禁毒教育基地、外來務工人員法制宣傳服務課時的同時,不斷拓展新型普法宣傳陣地、基地,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長廊、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展廳、法治文化小區、法治主題公園等場地的規范化建設,讓居民茶余飯后有法律知識可學,走路散步有法律規定可看,遇到困難時有法律規定可借鑒,營造出“出門有法、抬頭見法、知法守法、辦事循法”的法治氛圍。
2. 整合資源,擴大隊伍
要繼續注重依托“法治夜校”、“普法講師團”、“律師服務團”、單位法律顧問、“司法執法工作者普法宣講團”和“法治文藝演出團”等專業團隊進行法治文化宣傳,讓群眾在欣賞法治文藝作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法治文化,真正實現法治文化宣傳由灌輸式向滲透式、單一化向多樣化、重過程向重實效的轉變。
3. 普及讀物,注重引領
要在鞏固和深化法治夜校的基礎上,依托我區(村)社區圖書室,提高對普法讀物的投入,不斷增加普法讀物得品種,提高閱讀量。還可通過設置法律(援助)咨詢室、人民調解室、法律診所等,讓居民通過法治文化案例的生活體驗,增強法治觀念,培育法治信仰,提升法律素質,讓法治文化成果惠及民生。
三、創新活動載體,增強工作實效
1. 結合實際,注重融合
要因地制宜設置一批與城鄉環境協調、與生態相融的法治文化設施,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影響度。要緊緊圍繞改善民生、維護民權、爭取民利,通過“萬人問卷、千人督查、百事展評”、“百姓點題、政府破題”等形式,梳理法治建設實事項目,依法整治事關民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實踐相融合,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要依托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繼續通過開發制作臺歷、掛圖、雨傘、折扇、撲克、書簽、杯墊、環保袋等各類載體,運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戲曲、故事、春聯、年畫、短信、書畫、動漫等各類藝術形式,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群眾生活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的大眾性、娛樂性和廣泛性。
2. 抓好結合,構建平臺
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律七進”相結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構建“法治、廉政、陽光”的機關法治文化、居民群眾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法治環境、企業單位誠信守法的法治理念,不斷提升地區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法制宣傳相結合,通過法制宣傳活動,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理念融入到人們的頭腦中,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在全社會樹立法律信仰,形成崇尚法治的濃烈氛圍,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始終與時代發展同行,與社會進步同步。將法治文化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相結合,堅持以法治理念引領社會管理創新,以法治精髓主導社會管理創新,用法治精神統帥社會管理創新全局,用法治眼光審視社會管理各種問題,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管理的戰略,加快從行政主導的管理模式向法治主導的管理模式轉變。
3. 注重宣傳,強化實效
要統籌整合各類有效資源,圍繞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以案釋法、巡回審判、模擬法庭、文藝作品等人們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精神。要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6·5”世界環境保護日、“6·26”國際禁毒日和“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點時機開展法治文化廣場活動,集中組織專業律師、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現場解答居民的法律問題,努力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要將法治文化建設與推進依法治理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領導干部依法決策、執法部門依法行政和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水平,大力促進社會管理創新和基層民主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