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率軍與劉備爭奪漢中,因為一句口令“雞肋”,不但殺死了聰明人楊修,也道出了漢中“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的尷尬地位,最后不得不退兵放棄。但從蜀漢占領漢中以后的遭遇看,漢中的丟棄實際上并不可惜。
司馬懿建議從漢中南下滅蜀
公元215年,消滅了西涼韓遂、馬騰等割據勢力的曹操親率大軍征討漢中,盤踞漢中的張魯戰敗請降。對于后續的軍事部署,司馬懿主張乘勝攻入蜀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劉曄預言蜀漢將為后憂
無獨有偶,曹魏后期的著名謀士劉曄也有類似主張,“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
曹操稍加嘗試后放棄漢中
對于兩大謀士的建議,一向從諫如流的曹操卻沒有聽從,“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建安二十年十二月,曹操自漢中首府南鄭回軍,留下大將夏侯淵率部鎮守漢中。后來,夏侯淵在蜀漢傾盡全力的打擊下敗亡,自己也死于老將黃忠的刀下。雖然后來曹操親自率軍,第二次兵臨漢中,但最后也只能撤兵而去。
漢中成為蜀漢的雞肋
漢中很快被蜀漢占據,并成為諸葛亮兵出祁山的出發地和后勤基地。但即使以諸葛亮之能,也因交通條件惡劣,軍糧供應壓力巨大,屢屢勞師無功,“守戰之力,力役參倍”,大量寶貴的人力和糧食被浪費在從漢中到關隴的數百里險峻山道上。反觀放棄了漢中的曹魏政權,將防線收縮至關隴地區,軍糧補給變得輕松,并以此為防線,堵死了蜀漢政權向外發展之路,使漢中成為“孤絕”之地。
試想如果曹操當初不放棄漢中,那么曹劉兩家大戰時,曹軍就要翻山越嶺調兵運糧,與以逸待勞的蜀軍作戰,最后把大量資源損失在祁山山道,落得國貧兵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