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溪周氏宗譜》尊老規例說起
梅江鎮 徐國富
梅江鎮鎮溪村溪口周自然村之始遷祖,是宋代理學創始人、《愛蓮說》作者周敦頤的五世孫?!?/span>鎮溪周氏宗譜》卷一之《功德祠給胙規例》:
“……七十歲者各十五兩,八十歲者倍七十,九十歲者倍八十(子孫拜祖者,準其代領);八、九十歲者到祠致祭中宮散食,九十歲親身赴祠另給轎錢一百四十文。”
《歲修給胙規例》:
“……六十歲到祠者,給錢二十文;七十歲到祠者,給錢四十文;八十歲者,給錢八十文;九十歲者,給錢百六十文;一百歲者,給錢二百二十文;……
胙,就是胙肉,古代宗廟(祠堂)祭祀(一般是春秋二祭)時所用的肉,有生胙與熟胙之分,熟胙就是清水煮的豬肉(不加任何調料包括鹽)。一般把熟胙稱為胙,用到生豬肉時就注明“生胙”。
古代的一市斤不是十兩,而是十六兩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令丞相李斯所制定的度量衡之一。十六兩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據傳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那么,以上《功德祠給胙規例》中的十五兩胙肉,雖然一斤還不到,但對于物資極度匱乏的古代來說,是很難得的吃肉機會;而且還允許子孫代領,那是很有面子的事。壽齡越高、獎肉越多,如能活到80-90歲,就有近3-4斤熟肉獎勵,且有公款(祠產)安排用餐(中宮散食);如90歲了還能“親身赴祠”致祭,還給報銷車費——“另給轎錢一百四十文”。要知道當年幾個人抬的轎子,就相當于現在的寶馬車。我過世的老爸曾談到一個祠堂敬老傳統:如90歲以上能來祠堂祭祖,胙肉盡您老用扁擔挑;如挑著肉能跨出祠堂門檻,這肉就算您老了。這也說明古代人均壽命不高,換在今天,當然再多肉也不夠挑了。
上面已提到,由于古代物資匱乏,人多肉少;還加上分豬肉太麻煩、沒冰箱不好久存,故該族《歲修給胙規例》就干脆把胙肉結算為錢幣(銅元),對老年人進行獎勵、慰問,從六十歲開始,逐級遞增。
敬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據西漢禮學家戴圣《禮記·王制第五》追述:在有虞氏即舜的時代,就已有敬老、養老的習俗。古代文獻對商周時期敬老的記述比較具體,這一時期養老敬老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養”老,反映了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生活資料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將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供養起來的習俗,類似于現在的“五?!崩先思泄B,這也是中國古代形成孝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即養兒防老。另外,由于古代文化的傳播傳承手段比較落后,老人因為有生產、生活經驗,人們視之為寶、為活的典籍,為了把生產、生活經驗傳授給后人,所以就把老人供養起來,由老人口口相傳。古代還有把老人養在學校的記載。《禮記·王制第五》所記的養老于”庠”“序”“學”,就指的是學校,養于學校便于人們請教。這也是古代養老敬老的一個重要原因和體現。
敬養老人到周代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在《禮記》中有記載。當時“凡國都,皆有掌老”,掌老就是專門負責養老的官員?!抖Y記·王制第五》記載:“用人養國老于東郊,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眹?,是指退職的卿大夫,屬于貴族中的老人;庶老是一般的退出政治活動的老人及平民中的老者。養國老的東郊在王宮之東,是當時的高級學校。養庶老的庠為一般學校,在國之西郊。
周代還把老人劃分為不同的年齡段,給予不同的優待措施,分層次予以供養:“五十養于鄉,六十養于國、七十養于學,達于諸侯”(《禮記·王制第五》),是說年五十歲的養于士大夫管轄的基層之鄉,六十歲的養于諸侯領轄的國,七十歲的則要送到畿輔天子轄下的學堂中尊養,并將此制遍達于各諸侯國。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比較差,人均壽命較低,五十歲就算是老人了,七十歲就成為“古稀”之年了。
另外,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自身徭役,六十歲的可免被征兵,以上每長十歲,另免去一些不適宜的活動與義務。至八十者,許一子不從事國家的應盡義務活動,九十者可免除全家,以便奉養這個老人。對“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即天子若向九十歲的老人求教,要親至其居室,并攜帶美味珍品尉問。
國家還有專設人員定期看望老人,賞賜酒、肉、衣物、手杖等,其中還常賜一種含特殊敬意的禮物——斑鳩(簡稱“鳩”),手杖上也有斑鳩的形狀,因古代斑鳩是皇帝封的福星鳥,是吉祥鳥;還說因為斑鳩是不噎之鳥,意思可能是祝愿老年人飲食安康,健康長壽。
先秦時期的一些敬老養老的制度及敬老精神也流傳到后世,歷代都制定了較周全的敬老養老制度。
如秦漢時期,官府聘請“三老”,作為“民師”教化百姓,輔助地方上的治理。所謂“三老”是:鄉三老、縣三老、郡三老,各級地方官有事也須向他們請教,并受朝廷之命,不時慰問所轄地區之“三老”。
西漢還賜予一定級別的老年人“王杖”,杖頭上雕鳩鳥。持杖的老人有特權,在大街上走道的時候,老人如果走在中間的快道上,車馬不能碰他,其他人見到國家賜杖的老人,要對他恭敬;如果膽敢欺侮毆罵,則嚴加懲治。老人還可以拿著拐杖隨便出入官府。
還有一些朝代給老人賜爵、賜官品,比如北魏時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賜爵:七十者賜爵一級,八十者賜爵二級,九十以上賜爵三級;到了百歲,地位就相當于縣令。明代實行過八十歲以上老人賜爵里士、九十歲以上賜爵社士的做法。這些里士、社士與縣官平禮相待。清代賞賜老人以七、八品頂戴,使鄉里人以品官之禮對待他們,進衙門也不把他們當一般百姓看待。
在物質生活方面對老人的照顧優待,各個朝代也有不同的制度。古書上的記載非常多,比如西漢時期,朝廷不時派地方官去看望老人,賜絲織品、酒、衣物等。
唐宋以后,地方上的養老機構不斷興建,宋代比較多,清代更多。清代的慈善事業有一個特點就是民間自發興辦的比較多,有福田院、養濟院、普濟院、普濟堂、孤老院等收養或贍濟鰥寡孤獨的機構。
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官方舉行的敬老尊賢活動。
“三老五更之禮”,主要實行于漢唐時期。雖然不常舉辦,但是較隆重,一般是皇帝親自主持,把官員中的德高望重者選為三老、五更,以尊師之禮待之,安排在最尊貴的座位,皇帝要親自給三老五更行禮,跪著獻酒、布菜。明中期以后就不舉行了,其重要原因,當是君臣等級差距比以前拉大了,要極力維護皇帝的龍威。清代乾隆皇帝曾建議恢復,大學士張廷玉介紹古代這種禮儀要皇帝怎樣行禮,而當今之世誰有資格充當皇上的老師、要讓皇上行跪禮,經這么一說,乾隆放不下架子,也就不再提了。
“千叟宴”,是朝廷舉行的專門宴請老人的大規模宴會。清代特別隆重,不光有退職的官員,有時候還有在職的,更多的是民間老人??滴跷迨辏?713),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壽,壽慶期間舉行了三次招待老人的宴會,最大的一次是在暢春園,參加這次千叟宴的,最低年齡的六十五歲以上者1846人,七十歲以上者1823人,八十歲以上者538人,九十歲以上者33人,加起來一共4000多人,于暢春園正門前設宴。酒席間,由皇帝所挑選的皇族中十至二十歲的王公及王公子弟六、七十人,為老人敬酒讓菜,這種舉措是向天下表示皇家子弟對老人的禮敬。過了三日,又在同一地點,宴請八旗老人,主要是旗人官員、兵丁及閑散人等六十五歲以上者,共2605人。這次宴會的第二天,又召集八旗年老婦人于皇太后宮賜宴。且這些宴會后都有賞賜。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慶賀新年,于乾清宮舉行千叟宴。乾清宮是皇宮后寢區最大的宮殿,因為是在皇帝的家里宴請,大概也帶有親近之意。共開筵800桌,入宴者有王公百官、蒙古王公勛戚,回部、西藏及朝鮮使臣以及京城、各省庶民年六十歲以上者3000多人;年在九十以上者、官員七十歲以上步履稍艱者,準其子孫一人扶掖入宴。福建人鄧鐘岳一百零五歲,特由福建接至京城。與宴老人,皆頒賜如意、壽杖、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物。年逾七十以上兵丁在入宴人數之外者,賞給銀牌。嘉慶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禪位,舉行重大慶典。并在紫禁城寧壽宮的皇極殿舉行千叟宴,赴宴者3056人,列名邀賞而未入宴賦詩者5000余人。席問,嘉慶皇帝親自為官一品及年九十以上者賜酒;另外,九十以上老者賞七品頂戴,百歲以上賞六品頂戴。
此外,各地方官舉行的鄉飲酒禮,也有敬老之義。屆時,主持該禮儀的地方官要把本地鄉里年高有德者請為上賓,禮敬有加。
朝廷及地方官府施行各種養老措施,舉行各種敬老活動,重要目的在于通過上行而達到下效,形成敬老的風氣。另一方面,表示當政者施行仁政,以取得官民的好感,所以這種禮儀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敬老也確實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公德,路途遇到老人,無論認識與不認識,讓路給老者,讓其先行;平時相見,總是年少者向老年人施禮;宴會上的座席,也是把年老者安排在較尊的位次上;為老人舉行慶壽活動,實際也是一種敬老的表現。清代乾隆年間,來華的英國人據他們的見聞,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也記載“在中國,尊重老者已相沿成風”。
為保障崇孝風尚固化,歷代皇帝采取褒獎孝行、勸民行孝的各種舉措。漢文帝時,詔令天下郡守,推舉孝廉之士,授以官爵;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中,均專門設立孝廉科名。在整個封建時代,《孝經》是國家規定的教材、開科取士的考評依據。小孩子從入學起便從童蒙教材《三字經》《弟子規》中誦讀“首孝悌,次見聞”。此外,嚴懲不孝。隋唐后的刑律皆將不孝列入等同謀反不予寬赦的“十大惡”之中。殺父母者歷代皆凌遲處死。明律中,凡不順從父母致使父母生氣的事皆視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民間流傳的“打爹罵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為世人所不齒,天地所不容。
“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又是和諧文化、中國特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承繼這份道德遺產,發展這份優良傳統,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精神與道德規范。
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報,我們蘭溪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26.67%,比全省、全國占比18.7%高近8個百分點,早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國家于1996年出臺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各級政府也制訂了高齡老人的優待政策,但對農村老人來說,受益面、優厚度略有欠缺。封建社會那一套敬老制度當然不能照搬照套,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資日益豐盛的前提下,如何構建高于物資相對匱乏的封建社會敬老養老的機制,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繞不開的話題。
辛丑仲秋·太陽嶺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