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后裔祭祖
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十四世孫諸葛利于五代唐時任壽昌縣令,其子諸葛青遷至蘭溪硯山下。元末,二十七代孫諸葛大獅擇居高隆(現諸葛村),在村中興建大公堂,為諸葛亮的紀念堂,奉祀諸葛亮的神主和畫像,是諸葛亮后裔祭祖之始。
明洪武年間,諸葛安三府君建宗祠,“僅足以庇俎豆”而已。后丞相祠堂經嘉靖一次、萬歷二次的擴建而體格大備,清雍正時建中廳,氣勢堂皇,規模宏大。
嘉靖七年(1528 年),明世宗給南陽郡的忠武侯廟頒一道“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的敕文,其中規定,忠武侯廟行春秋二祭,春祭用次丁日,秋祭用八月廿八日。諸葛村遵照這一規定,春祭為農歷四月十四日,在大公堂,秋祭為農歷八月廿八日,在丞相祠堂,祭
禮儀式從此時規模定型。咸豐年間,諸葛丞相祠堂被太平軍燒光,1930 年整建完工,恢復舉行祭祀大典,民國期間祭祖繼之。
解放初,丞相祠堂改作糧倉,祭祀儀典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間,丞相祠堂牛腿木雕用石灰黃泥封起;大公堂后廳被毀,作為生產隊用房。1991 年修復大公堂,1992 年修復丞相祠堂。1996 年9 月30 日,蘭溪市舉辦“諸葛村民俗風情節”,數百名諸葛亮后裔在諸葛村舉行隆重、古樸、莊嚴的祭祖祭典活動,自此后,諸葛村每年都舉行春、秋兩祭,規模有大有小,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
2007 年4 月,“諸葛亮后裔祭祖”被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2006 年先后被列為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項目。
諸葛村四面環山,村西有過境驛道,南有北漏塘,塘外是廣闊的水田;東有發源于建德天池山的石嶺溪,自村北斜向正南曲折流過,流經游埠后注入衢江。村落座落在幾條崗阜之上,主要脈絡順崗阜延伸,主要道路和支路大體平行于地形等高線。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
聯系滲透親密,植被豐茂,山川秀麗。諸葛村以鐘池為中心,八條小巷貫穿全村,住宅區有三大片,村落格局整體保存完好,住宅、禮制建筑和以池塘為中心的公共活動中心、村口環境以及建筑之間保持良好的空間關系和尺度。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古村風貌得到修復,管
線地埋,給排水條件優化,垃圾污水集中處理,道路依古法鋪設,消防設施得到落實,活動場所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