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 禳
有災禳災,無災祈福,謂之祈禳。舊時,蘭溪信崇者有:
出巡
將城隍、東岳大帝、本保神定期抬出巡行叫出巡,亦叫“迎神”,祈求保佑一方平安。
接龍求雨
邑屬山鄉,舊時常久旱,方夏彌月無雨,禾必槁,鄉俗有接龍之舉。群起敲鑼打鼓,焚疏牒,用瓶盛“龍潭”中水及魚蝦之類迎歸,背瓶人要屬龍。遇河涉水,沿途焚香禮拜。共和國成立后,水利條件改善,接龍之俗已廢。
迎神祈雨
天旱除接龍外,舊時尚有迎神祈雨之俗。把神像抬至田野巡行,再供于露天處,晨夕祈禱。所祈神各地不同。城內有5處:城隍、徐偃王(仁惠廟)、陳杲仁(忠佑殿,俗名塢口殿)、徐燦(靈源廟,俗名橫山殿)、趙鼎(公魯廟)。迎一神不雨,再迎一神,以次至五神都迎出,則旱情已極為嚴重,田糧租稅可全部蠲免。所以大旱時,官署和地主即派人看守公魯廟,甚至將公魯偶像移至別處,以防抬出后收不起錢糧租稅。此俗自抗日戰爭則廢。
打醮
道士做道場禳災祈福,規模較大的稱打清潔醮,各地皆有,醮期一、三、七天不等,家家茹素禁葷,此俗已泯。
仙姑
鄉間女巫,自稱能通鬼神,稱“仙姑”,或叫“靈姑”。運蹇有病,或惦念亡人,迷信者去問“仙姑”,女巫揣摩問者之意而答,或含糊其詞,迷信者反以為靈。此俗已禁。
避風暴
每年清明前后常有風暴,民間傳說是沒尾巴龍自江西至七里垅望娘經過。此龍性極狂躁,所經之處狂風暴雨,飛沙走石,拔樹倒屋。風暴一起,家家震驚,即于灶內燃柴冒煙,點紅蠟燭,使龍知下有村落煙火,稍加收斂。
禳病
古已有之,明代尤甚,其后相沿。人有病歸咎于魔鬼纏身或失魂落魄,到寺廟求取所謂“仙方”。“仙方”大多不對癥或無藥效,延誤病人,危害匪淺。病愈還愿,不愈歸諸孽深或天命,寺廟借此詐騙財物。共和國成立后,醫學普及,禳病之舉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