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學習筆記1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的介紹

   在20世紀末,世界醫學界開過一次學術會議,這次會議重點討論議題是“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優化”。

   所謂群體化的治療方案,就是同一個病用同一種治療方法,不管是張三李四、王五趙六,不管是男婦老幼,都用規范的統一的治療方案,這就叫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例如:1999年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們的醫院就根據這次流感的流行的主要人群的主要臨床特征,搞了一個協定處方,用大的煎藥設備,煮出大量的湯藥來,每一個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樣的湯藥來治療,當然大多數病人喝完這個湯藥以后,效果很好,這種方法就叫做群體化的治療方案。

   什么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就是針對每一個病人感受邪氣以后他的具體反應狀況,也包括他的身體素質,也包括他的心里素質,制定一個非常符合這個病人具體情況的這樣的一個治療方案,就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例如:還舉99年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們群體化治療方案的藥,療效不好,沒有退燒,那我們就根據他的具體情況,或者辯為風寒,或者辯為風熱,或者辯為挾濕,或者辯為兼有陰虛,然后我們用辯證論治的手段,開一個符合他本人證候表現的這種方劑,基本上用上一付藥,燒就退了,這就叫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 在二十世紀末的這次世界醫學界交流討論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當代仍然是最先進的治療方案,應當是最先進的選擇,在這次會議上大家就討論了在世界醫學史上是哪一位醫生創立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呢,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認為創立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醫家是中國的張仲景,他的代表著作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這次我(郝萬山教授)給大家講授的《傷寒論》,應當是個體化治療方案的代表作,而創立這種方案的著名醫家張仲景,是我首先要介紹給大家的。

   嚴格地說,張仲景所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不得已的被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所以我們這里講的作者張仲景,實際上是指的《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機是他的名,仲景是他的字,他的生活年代大約是在公元150年到219年,由于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都沒有給張仲景做傳,我們能夠大體了解他的史料的象王叔和的《脈經》、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象晉朝的黃莆謐的《針灸甲乙經序》、宋代的《太平御覽》所引的“何颙別傳”,一直到了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在校勘刻印《傷寒論》的時候所寫的《傷寒論序》,當然到了明代的李濂的《醫史》寫了《張仲景補傳》,還有明代的一些地方志,比防說,明朝嘉靖年間的“南陽府志”,嘉靖年間的“鄧州志”中,片片斷斷地記錄了張仲景的一些事跡,所以我們就根據這些零星的歷史的文獻記載來介紹張仲景的一些生平事跡。

   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年 - 219年,這個年代也是推測的,有的人考證其生年是在公元151年這也是一個推測,這是一個什么時代呢?我們舉出和他同時代的三位大家都熟知的歷史人物,曹操,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55年 - 220年,張仲景比曹操大約大5歲;劉備,他生于公元161年,死于公元223年;還有一個醫學界非常著名的人物華佗,他的生年我們現在沒有確切的考證,他的卒年是公元208年,張仲景和曹操、劉備、華佗都是同時代的人,這正是東漢末年,當時的社會背景是戰爭連年不斷,而且天災連年不斷的這樣一個社會背景,我們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時代背景。

   籍貫,他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人,這個地方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鄧縣有一個東稂鎮,東稂鎮西北1.5公左右有一個張寨村,這個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門還保存著,這個北門上面有一個石頭刻的匾額,上面寫著“古涅陽縣”,由此可以證實,這個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的張寨村就是古涅陽縣的縣址,張仲景就是這個地方的人,我們在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呢,因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寫的著作里就有相應的方言的特征,所以我們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主要為了讀他的書時候,對他書中方言的準確含義能夠確切的了解。
   比方說,在《傷寒論》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桂枝不中與之也”、“柴胡不中與之也”這個“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區方言“中”就是可以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與之”就是不可與之,這是典型的河南當地的方言的特點。
   又比方說,在《傷寒論》中這個“熬”字,我們現代的《詞源》說,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們現代漢語中通常所說的熬粥,熬藥都是這個意思,那么在《傷寒論》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蟲,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們用今天的這個“小火慢慢煮”來解釋這個“熬”的話,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別是那個白粉,就是那個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話,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們就要考察這個字,這可能是仲景當時用的一個方言,西漢楊雄寫過一本書《方言》,他是以當時的普通話來解釋地方話的,《方言》里對這個“熬”字的解釋是“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往或謂之焙,秦晉之間或謂之炒”。西漢楊雄的這段話,他說,“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沒有說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并把五谷雜糧做熟了,“自山而東”,就是山東這個地方,“齊楚以往”就是齊國、楚國這個地方,把它叫做“熬”,“關西隴冀”就是陜西的一部分、甘肅還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謂之焙”這個焙干的“焙”,“秦晉之間或謂之炒”秦是陜西的一部分,晉是山西的一部分,那個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由此可見在漢代這個“熬”、“焙”、“炒”含義都是一樣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雜糧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說“熬”字在這里就是炒的意思,張仲景是河南南部的人,河南南部在古代屬于楚國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他當然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這個“熬”字,就是指炒的意思,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在《傷寒論》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這個油里頭,所以中醫有一句話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特別是這個白粉,你看這個“粉”字是“米粉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細末,就是米粉,那么什么叫“白”呢,漢代“稻曰白”,你看那個《周禮》注疏,注這個“白”,“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我們有一次考試,有一個名詞解釋,有一個學生既沒有聽老師講課,也沒有看書,答“白粉”這個名詞解釋的時候,他居然寫了一個“大煙土”。白粉就是白米粉,它炒一炒就能炒香,我們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作料腌好之后,和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籠屜上蒸,蒸完了酥香可口,不肥不膩,所以這個“白粉熬香”就是炒香,我們知道仲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證這個“熬”在《傷寒論》中的本來含義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是指的炒。

   張仲景的心理素質怎樣?作為一個名醫,他一定有他特殊的心理素質,仲景在年輕的時候曾經找過一個心理學家,叫何颙的先生,請教何颙說:“先生您看看,我長大了我將來合適做什么工作?”,何颙這個人是個很了不起的一個人物,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他是個很了不起的心理學家,那個時候他看曹操說,現在天下大亂,漢朝將要滅亡。治理國家,統一天下的一定是這個人,他說的很準,所以仲景也找他來看一看,何颙對張仲景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這件事記載在《太平御覽.何颙別傳》里,這本來是說何颙說話說的準確,預測的正確,他說:“仲景先生,你是一個善于深思熟慮的,性格內向的這樣一個人,而不是那種大喊大叫的喜歡張揚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個醫生的話,那你一定是一個高明的醫生。”這就是張仲景的素質。

   我們在座的同學,將來都是培養北京市的名醫的苗子,我想我們從事一個醫生這個職業的人,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穩如泰山的、讓病人一看,就給人一種信任感的,應當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這樣的心理素質的人,而不能是個大喊大叫的、毛毛草草的讓病人一看,哎喲這個大夫給我開的這個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沒有一種信任感。作為一代名醫,也應當學習張仲景的深思熟慮的這種心理素質。

   仲景的學醫經歷,宋臣(林億等)《傷寒論序》里有一段話,說“張仲景,《漢書》無傳”《后漢書》沒有他的傳記,“見《名醫錄》云”,《名醫錄》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寫,非常遺憾的是這本書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了,說:“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說張仲景最初學醫是跟他的同鄉張伯祖學的,那么學的結果呢,就是把張伯祖的學術經驗學術思想全面進行了繼承,所以當時的人說,他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都超過了他的老師,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且從張伯祖和張仲景對于中國醫學的貢獻來看,仲景的貢獻要遠遠超過了他的老師,這件事情給我們兩點啟示,一點啟示是名師出高徒,這個宋.張杲《醫說》就寫過張伯祖,說張伯祖,“南陽人也,獨好方術,診處精審” 無論是診斷還是處理都非常精當,都非常謹慎,“療皆十全” 治療是十個病人來看病,能治好十個人,“為當時所重” 是當時大家非常重視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醫,“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 他的同鄉張仲景非常尊敬他,跟他學習,因此張仲景也有了很大的聲譽。這就是名師出高徒。所以我們今天組織師帶徒,應當說這個教育方法,是符合中醫學術繼承發發展規律的,這是一個啟示。
   第二個啟示是師帶徒也可以出名醫,仲景沒有進什么過大學,但是他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

   張仲景的職務在宋代國家校正醫術局所寫的《傷寒論序》里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名醫錄》的一段話,關于仲景的職務寫了這樣幾個字“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這個“孝廉”不是一個職務,也不是個職稱,他是指的在當時的社會對于基層的一些孝順父母、廉潔奉公的優秀青年的一種榮譽稱號,那么以后政府在選拔官吏的時候就從這些孝廉中的優秀者,來作為選拔官吏的一個基礎,所以仲景做孝廉的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當然沒有史書記載了,這個“官至長沙太守”,長沙這個地方,在漢代是一個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交通的重鎮,那么長沙太守在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我們查了史書,有記錄的長沙太守有孫堅(就是孫策、孫權的父親,很有名的)、其后又蘇代、有張羨、有張懌、有廖立、有韓玄(就是黃忠的原來那個上級領導)、你看這些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因為這樣一個重鎮的太守,可是張仲景呢,他做太守的事情在史書上沒有記載,隨意有一個電視劇就推測他,所在歷史上記載的這些太守中間有空上幾個月的沒有人做太守那張仲景就是在這段時間做太守的,這只不過是電視劇中的一個推測,沒有史書作為憑據。后代,特別是明代以后的一些地方志也有張仲景作長沙太守的記載,在明代三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在南陽城東農民在挖井的過程中挖出一個石碑來,這個石碑上寫著十一個字,是“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那么這個石碑出土以后,這個石碑現在保存在南陽醫圣祠,專家們考證它的石刻的風格、碑框的花紋還有碑框的配畫,還有圖式都和晉末南北朝的石窟造像和當時的那些古墓的一些彩畫的風格都象類似,相仿佛。1981年在整修醫圣祠的過程中,人們就把這個墓碑往下挖一挖,發現在這個墓碑的根基的基礎下面發現了碑座,碑座的側面刻著四個字“咸和五年”咸和是晉成帝司馬衍的年號,相當于公元330年,那么這個“咸和五年”這四個字是刻在碑座的一側的,字體也很不規范,歪歪扭扭的,看起來就像刻碑的這個刀工,試他的刀的時候隨意刻上去的,如果說這個碑體和碑座是同一年代的東西的話,那么,就是說這個碑如果是立在公元330年的話,那離仲景去世也就是100年多一點,那這個墓碑對考證張仲景做長沙太守就有重要的文物價值,非常遺憾的是這個碑座是漢白玉的,碑體卻是青石的,而碑座這個字體呢和碑體的“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的字體又完全不同,所以人們就覺得,這個碑座可能是比較早,而碑體呢可能就晚一些,但是從花紋來看也象晉末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所以它對于考證仲景做長沙太守有重要的價值,可是后來我冷靜一想,在這個墓碑上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長沙太守”,一個是“醫圣”如果我們考證長沙太守得不出結論的話,那么我們就看一看醫學界是什么時候把張仲景稱作醫圣的,醫學界還沒有把張仲景稱作醫圣的話,這個墓碑不會這樣刻的,首先我們想一想,在漢代當時沒有人把張仲景叫醫圣,如果把張仲景叫醫圣的話,那么《后漢書》《三國志》肯定會給張仲景作傳,但是這兩部史書都沒有給他作傳,所以當時沒有人把他叫做醫圣,稍后王樹和在整理《傷寒雜病論》的過程中,他只是說:“今收采仲景舊論,對病真方”收集張仲景的過去的這些著作和對病的真方,這里直接稱仲景,肯定沒有把他稱作醫圣,那么再后一點,晉朝的黃莆謐在《針灸甲乙序》里頭,有這樣一段話“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這段話的意思是,伊尹這個人,以他僅次于大圣人的才能,參考了《神農本草經》,寫成了《湯液經》,而仲景的著作,補充、擴展了伊尹的《湯液經》,在臨床上用起來多有效驗。晉朝的黃莆謐把伊尹這樣一個古代著名的醫生才叫做“亞圣”,所以那個仲景呢只不過在亞圣的基礎上,繼承、補充、擴展了《湯液經》的一些內容,然后寫了一部著作,而這部著作在臨床上應用的是很有效驗的,可見在晉朝的黃莆謐的時代,也根本沒有把張仲景叫做醫圣,他才把伊尹叫做亞圣,到了唐代,孫思邈寫《千金要方》說:“江南諸師密仲景要方不傳”直接就稱“仲景要方”,也絲毫沒有談到仲景是醫圣,在《外臺秘要》里也引用了什么張仲景方,仲景方也直接稱呼“仲景”,要是一個圣人的話那么還直接稱呼名字嗎,所以在唐代也沒有人把他稱圣,到了宋代國家校正醫術局,校勘刻印《傷寒論》的時候,這是公元1065年,在《傷寒論序》里頭說:“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這段話是說,仲景是根據伊尹的《湯液經》的法則,而伊尹是根據《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來寫作著作的,這難道不是繼承了大圣人的意思嗎。所以宋朝的林億、孫奇、高保衡國家校正醫書局的這些官員在《傷寒論序》里,非常明確的說,張仲景只不過是繼承了古代大圣人的意志,并沒有把張仲景本人成為醫圣,其后在公元1144年,成無己寫成了《注解傷寒論》,再后一些,成無己寫成了《傷寒明理論》在這兩部著作里,成無己仍然是遵循了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的這個口徑,說張仲景所做的工作是類似于圣人的工作,是繼承了圣人的工作,仍然沒有把他稱作圣人,在公元1182年,金人劉完素所寫的《素問玄機病式》這本書里,他明確提到了“仲景者,亞圣也”,這才和圣貼了邊,但是沒有直接成為“醫圣”,再往后,到了公元1526年,李濂寫成了《醫史》他說仲景被:“論者推為醫中亞圣”這已經到了明代1526年,仍然沒有把仲景直接稱為醫圣,直接稱張仲景為醫圣的是公元1589年,方有執(研究傷寒的大家,錯簡派的創導人)寫成了《傷寒論條辨》在這部著作里,方有執說:“......稱仲景曰圣”,這以后,在醫家門的著作中,把仲景稱為圣的才多了起來,而張仲景這個墓碑是什么時候發現的呢,我們剛才說了,是1632年,被發現的,應當,認真的說,什么時候醫學界才把張仲景成為圣的,應當是1589年,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開始才把張仲景叫做圣,而這個墓碑是1632年發現的,是在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刊行以后所發現的,非常有意思的是,仲景墓碑發現的這個過程也非常蹊蹺,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徐中可寫過一本書叫《金匱要略論注》里面,有一篇文章“張仲景靈異記”其中他寫了一段非常蹊蹺的故事,說明代有一個讀書人叫馮應鰲,他得了發熱惡寒的病,奄奄一息,眼看要活不下去了,夜里做夢,夢見來了一個神人,穿著黃衣服,戴著金帽子,這個神人就拿手摸他的全身,然后他頓時感到全身骨節舒暢,然后馮應螯在夢中就問:“你是什么人?”那個神人就說:“我是南陽長沙太守張仲景(你看他自己沒有說圣)”說:“你看我今天治好了你的病,我也有比較困難的事情要你幫忙,在南陽城東四里的地方有一個祠,祠后面七十七步有我的墓,過幾年以后會有人在我的墓上打井,能夠制止這件事情的只有你,你到時候到哪里制止他們繼續在我的墓上打井,然后給我重新整修一下這個墓。”這個馮應螯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怕冷發燒就退了,后來他一直記著張仲景在夢中的托付,幾年以后,實際上4年以后,他就來到南陽城東,到哪果然看見那個菜園子的農民正在打井,而且正好挖出一個石碑,這個石碑就是“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這個碑,所以我覺得,這個墓碑,就是明代人給他建立的,只不過是神乎其神的編了一個故事罷了,因為“醫圣”在晉、在唐、在宋都沒有人直接稱呼醫圣,只有到了明末了,1589年,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才開始稱仲景曰醫圣,而這個墓碑就直接說“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的話,那應當是在明朝末年的人給他立的,可是為什么墓碑的周圍的圖式,花紋呀,刻的象晉末南北朝的這個風格呢?現在的人給古人立墓碑的時候或者是給他建紀念堂的時候總要模仿這個人所在時代的一些東西,你象我們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圖書館門前有張仲景的塑像,它周圍有漢白玉的欄桿,欄桿上就有許多的畫,這個畫就是選自于漢代古墓的一些圖式和一些畫,那過上幾千年以后,人們再到我們中醫學院的舊址上去考察的話,唉喲,一看,這有一個張仲景的像,一看這個像周圍這個欄桿上刻的這個花紋都和漢代的那個時候的古墓的花紋相仿佛,那你能說明這個塑像是漢代人建立的嗎?所以后人給前人,給古人造像也罷,立墓碑也罷在墓碑的這個裝飾花紋上模仿他當時代的一些東西那時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碑座寫的“咸和五年”是怎么回事呢?那沒準是后人在立碑的時候,找到了古代的一個碑座,就把它代替來做碑座了,這些都是我的推測,當然,我今天講這件事情,是說我們評價仲景對醫學的貢獻,并不在于他做沒有做過長沙太守,而在于他對醫學的貢獻,不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自從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在《傷寒論序》中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仲景“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的話以后,在醫學界就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或者仲景其人的一種代稱,比方說,元代呂履有一本書,叫做《長沙用藥十釋》一提到“長沙”我們就知道是張仲景用藥,使呂履對張仲景用藥規律的一種解釋,清代的黃元御有一本書叫做《長沙藥解》也是解釋張仲景用藥規律的一本書,清代的陳修園有一本書叫做《長沙方歌括》,你如果不知道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這個說法的話,你就不知道書里頭的“長沙”是指的什么,你一看這本《長沙方歌括》完全是《傷寒論》中的方歌的歌訣,那為什么把它叫做“長沙方歌括”呢?就因為歷史上有仲景做過長沙太守的說法,在這里就以“長沙”代指仲景的著作,連日本人也有一本書叫做《長沙證匯》,它的內容是《傷寒論》中的證候的歸類和分析。所以中醫學界,許多著作里都以“長沙”作為仲景著作的指代,或者仲景其人的指代,我講這件事情主要是想讓大家了解這個問題。

   關于張仲景的著作,主要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這個名字根據《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來說,也叫《傷寒雜病論》也叫《傷寒卒病論》是“雜病論”還是“卒病論”現在仍然爭論不休,這十六卷著作,由于在漢代它沒有刻板印行的技術,所以隨著戰亂,它很快就丟失了,在它的流傳過程中,被不得已的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怎么分成兩部書的我們下面會有專題討論,但是對《傷寒論》仲景的著作,歷代的史書上象《晉書》,象《唐書》它的記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寫成是《張仲景要方》,有的寫成《仲景藥方》還有的寫成《張仲景傷寒論》,為什么書名不一樣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出版物,都是傳抄,既然是傳抄的,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不象我們今天,有出版物這個書名就是固定的。
?
   關于張仲景的學生,在地方志上也有不少記載,象杜度,是他的學生之一,人很聰明而且在當時跟張仲景學習,在醫療技術上也很有聲望,還有一個叫衛汛的,張杲《醫說》里也有記載,他也是張仲景的學生,而且也有不少著作,只不過這些著作都是傳了,余嘉錫先生,他的考證,他在《四庫全書辯證》這本書中認為,王樹和是張仲景的親受業的弟子,所以王樹和作為張仲景的一個弟子的話,他整理他老師的《傷寒雜病論》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能夠直接接受老師的著作,這是關于張仲景的學生。

   張仲景就作為一個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人,被我們后世所敬仰,直到現在,我們南陽的醫圣祠,還連年整修,人們在紀念他,被我們今天的人稱為醫圣,應當說是中醫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奠基人,所以在二十世紀末,當大家討論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和群體化的治療方案,那一個更先進,那一個更優化的時候,大家認為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是最先進的,最優化的,而創立這種方案的人就是張仲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01 講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傷寒2
《傷寒論》概述
醫圣張仲景
傷寒論
一 醫圣之路(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安市| 运城市| 泸州市| 师宗县| 探索| 衡山县| 昔阳县| 平乐县| 福鼎市| 陕西省| 固阳县| 苍山县| 昌都县| 泽州县| 东明县| 西畴县| 镇沅| 卓尼县| 集贤县| 苍山县| 黄梅县| 毕节市| 乌鲁木齐县| 香港 | 静乐县| 西华县| 资源县| 延津县| 安远县| 永新县| 余干县| 巨野县| 永吉县| 昌图县| 开原市| 石家庄市| 乌兰察布市| 长兴县| 天长市| 泰宁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