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看10卷22篇的內容,第一篇是辨脈篇,第二篇是平脈篇。
辨脈主要是辨別病脈。平脈是正常的意思,平脈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講正常人的脈象,當然平也有辨的意思,在平脈篇里面也有一部分內容是講病脈的。這兩篇內容是仲景脈學的精華。
仲景脈學在中醫脈學的發展史上,介于《皇帝內經》王叔和的《脈經》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度階段。《皇帝內經》是奠基,張仲景是進一步發展,到了王叔和的《脈經》,特別是到了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使脈學走向完善。
我們今天講《診斷學》的時候,用的主要是王叔和的《脈經》和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的內容,而中間從《黃帝內經》到李瀕湖的《脈學》之間的過度就是張仲景的《辨脈篇》和《平脈篇》,因此它的許多脈象的主病和我們今天所學的有不一樣的地方。
例如在《傷寒論》里的遲脈,我們今天都說是主陽虛,氣血運行遲滯才導致了脈遲。可是在《傷寒論》中,脈遲既可以主“陽虛”,又常常主“陰血不足”,陰血不足,氣血運行遲滯因此出現了遲脈。我們以后講遲脈的時候,“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這里講的是遲脈主“營血虛”。
再說浮脈,我們今天學的時候都是講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所以脈輕取既得,但是主表的這種浮脈,輕取既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我們學《脈學》的時候都是這樣來講的。但是在《傷寒論》中,浮脈可以主表,也可以主熱。如白虎湯適應證“傷寒,脈浮滑,此表無寒,里有熱,白虎湯主之”,這個浮脈就主熱。
又如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這個浮脈也主熱。
如“心下痞,按之軟,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這個浮脈還是煮熱。
為什么浮脈可以主熱?主熱的浮脈是個什么樣的特征?實際上主熱的浮脈是指的里熱盛,鼓動氣血,氣盛血涌,血管擴張,既然血管擴張的話,脈輕取既得,仲景就把這種脈象叫做浮脈,但是主熱的這種浮脈,輕取既得,重按滑數有力。這與輕取既得,重按少力,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這種主表的浮脈是不同的。所以當我們學習仲景的脈學的時候,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到,仲景的脈法和后世的脈學,即當今所學的脈學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如果大家想研究一下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有《皇帝內經》到脈經,到李瀕湖《脈學》之間,過度期間脈象的主病,那么你可以看《傷寒論》的《辨脈篇》和《平脈篇》。
第三篇是《傷寒例》,這篇內容可以看成是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的認識的總論。他引用了大量的已經遺失的《陰陽大論》的內容,也引用了《皇帝內經》的一些內容。他講了人和自然的關系,自然界正常氣候的變化,自然界異常氣候的變化,講了外感病的成因,講了外感病的分類,講了外感病的治療原則,護理原則,預防原則。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仲景對外感熱病的一個總的論述。
我想講溫病的老師肯定也提到了《傷寒例》對溫病學的貢獻,關于“伏氣溫病”的問題,在《傷寒例》中也可以見到。
第四篇是《痙濕暍》。痙病是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牙關緊急的抽風一類病。濕病是感受外來濕邪所導致的疾病。暍病就是中暑。顯然它屬于廣義傷寒的范疇。
由于《傷寒論》中的“六經病正篇”主要描述的是狹義傷寒和狹義傷寒發生以后在它的演變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病癥的辯證論治。所以《痙濕暍》放在這里主要是主要是和后面的狹義的傷寒、中風,相鑒別相比較的。
在《金匱要略》里有“辯痙濕暍病脈證并治”有證候有方藥,在《傷寒論》里的“痙濕暍病”只有證候,沒有談到治療方藥。所以在《傷寒論》里放入這樣一些內容,主要是與狹義傷寒、中風,相鑒別相比較的。
以上四篇內容,我們的教材里是沒有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前四篇。如果大家作為一個專門的《傷寒論》的研究學者,象劉景源老師,一個溫病學的研究學者,那么他一定就會研究《傷寒論》中的《傷寒例》。作為一個診斷學的教師、教授要研究脈學發展歷史的話,他一定要研究《傷寒論》中的《病脈篇》和《平脈篇》。
《傷寒論》中間有10篇的內容。
首先是,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太陽病分了上中下三篇。
然后是,
辨陽明病、
辨少陽病、
辨太陰病、
辨少陰病、
辨厥陰病。
然后,
辨霍亂病病證并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從第五開始到第十四,中間有十篇內容,這十篇內容我們就把它叫做“六經病證篇”,盡管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比方說,辨霍亂病病證并治和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它們不屬于六經病的內容,但是它們放在后面,一個是與傷寒病相鑒別的,一個是對于六經病病后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比方說勞復的問題,食復的問題,還有遺留的痰飲水濕等等這些問題怎么進行治療,怎么進行護理。
這十篇內容一共398條,涉及到的方劑是112方,有的書上說是113方,那是因為有一個方子叫禹余糧丸只有方名而沒有藥物組成,所以我們通常講是112方。當然這個統計也不是特別精確,因為有的加減方統計了,有的加減方沒有統計,但是我們都習慣這么說。
所謂398條,112方并不是《傷寒論》的全部內容,只是中間這十篇的內容。而我們在大學里我們的《傷寒論》的五版教材,它的原文就選自于這398條之中,大概選了300多條。而我們在本科階段要求大家特別熟悉,特別掌握的,甚至要求大家能夠背下來的條文,也就是100多條,我給大家選了112條。這樣,前四篇加上中間十篇,才十四篇,還有八篇呢,我們稱作后八篇。
后八篇的內容是,
第十五篇,辨可發汗證病脈證并治篇,可以發汗的病證都在這一篇。
第十六篇,不可汗篇,所有禁用發汗的條文都在這里頭。
第十七篇,汗后篇,發汗以后造成的壞病,各種變證,怎么樣進行救治,都在這里。
這些原文絕大多數出自,中間的六經辨證篇的條文。也有一部分條文不見于六經辨證篇。從總體來看,后面的內容是前面的六經辨證篇按照治法,重新進行歸類和編排的一種東西,但是有一些很重要的條文,并不見于六經辨證篇。
我們作為《傷寒論》的研究者,后邊的這八篇內容也一定要去了解。比如,在桂枝湯方后,關于發汗的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意思,遍身?是不是心口窩、后背見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沒有交代,在“辨可發汗證病脈證并治篇”里則說的非常清楚,說“凡發汗,欲令手足具周”手腳都見到汗了這才叫遍身。要使手腳都出了汗,這是對遍身的注釋。漐漐就是小汗出的樣子,就像細雨蒙蒙一樣,要求小汗出。出汗多長時間呢,“令一時間許”要出一個時辰的汗,即兩個小時。在漢代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現在我們與國際接軌,把一晝夜劃分為24個時段。為了和中國傳統的計時能夠區別開來,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小時。
你只有持續蓋被子保溫2小時,這樣才能夠達到汗出透了。才能夠達到汗出邪退,脈靜身涼的效果。
所以后面這八篇,還有著這樣的參考意義。
另外我們在文字校勘上,也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例如有一條原文是說,這個病,病程已經很長了,說“其人不嘔”除外了少陽病,“清便欲自可”清 - 是指的便、排、拉。便 - 就是大便。清便就是拉的大便。“欲自可”可尤宜也。
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篇”是“清便欲自可”。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篇”里面是“清便續自可”,由此證實欲通續,“清便欲自可”可以理解為大便持續是正常的,也就是說病沒有傳入陽明。
(例如一個大夫,開個方子出版物里面寫的是鉤藤,手稿你寫了個鉤丁,若干年后人們同時見到書和手稿,那么人們就認為這個丁字和藤字是通假字,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這就是通假字的由來。)
我們接著講后八篇,它無論在我們的文字校勘上,還是對前面的內容補充上,我們要深入研究《傷寒論》的話,都應當有所了解。
第十八篇, 可吐
第十九篇, 不可吐
第二十篇, 可下
第二十一篇,不可下
第二十二篇,汗吐下后
我們可以把它們叫做“可與不可”諸篇。
以上就是《傷寒論》的22篇的全部內容,我們既然要學《傷寒論》,不能只是看看《講義》,起碼應當知道,《傷寒論》原書是10卷22篇,每篇大體是什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