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十一章,理氣劑/行氣/越鞠丸(行氣解郁)
越鞠丸
(越鞠丸(芎術丸)《丹溪心法》
【組成】香附 川芎 蒼術 梔子 神曲各等分(6-10克)
【用法】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原書未注明用法用量。現代用法:水丸,每服6-9克,溫開水送服。亦可按參考用量比例作湯劑服。)
【功用】行氣解郁。
【主治】六郁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新世紀一版)
行氣的第一個代表方,越鞠丸是一類方,是朱丹溪的方。
學習這個方的意義,它主要是一個理解朱丹溪“六郁學說”的精神,而治療這種郁證的一種代表性治法,它結合了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有兩個:
* 第一個是以前面大補陰丸這個代表方為代表的,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思想,要長補氣陰啊,以滋陰降火的大補陰丸為代表。
* 第二個他學術思想的重點是六郁的思想,認為以氣、血、痰、火、濕、食這六郁為代表的郁證,有關郁證的病機和治法的一些理論,這是他的有一個重要的學術思想。
越鞠丸
* 第一個是反映朱丹溪的學術思想,體現了或者說代表了這一學術思想在臨床上的運用。
* 第二個呢這個方應該說,是治療郁證的一個常用方,是個基礎方,臨床靈活運用呢,可以針對氣、血、痰、火、濕、食各類的郁滯。
首先“郁”這個字,郁證的郁,它反映出來是一種氣血痰火濕食郁滯以后,有一種氣機不暢,本身是個不暢,往往還不是一種不通,氣機運行可以說不通,或者是不暢,這些程度的區別,所以
* 有很多郁證現在在臨床上,反映出來是功用方面的為主,有很多在器質結構上查不出問題,它是氣血津液郁滯不暢這種階段。
所以戴原禮說,什么叫郁呀?
郁,積聚而不得發越,就這些氣血痰火濕食積聚了,不能發越,郁是不能通暢的意思,并不是說到達象癥、積有形的這類產物,或者包括了郁滯不通,郁僅是一種這類基礎物質郁滯不暢的階段。
所以實際上在很多病證當中,都有個從功能變化到實質結構變化的過程,又加上從越鞠丸證的形成,往往多和情志因素有關,這也是現代多見這種郁證的一種病因特點,所以這個方應該說,它在現代運用方面意義還是很大的。
越鞠丸的名稱,為什么叫越鞠丸?
歷來有兩者看法,
* 有一類,有不少醫家認為越、鞠是從兩個藥物來的,
@ 越是指方里的梔子,梔子又稱越桃,所以它別名又叫越桃。
@ 這里的川芎又叫鞠芎。
越桃、鞠芎各取一個字,叫越鞠丸,當然這也是一個說法,歷來有些醫家方論里提到,因此叫越鞠丸這名稱。
* 但是還有一類,更多人認為它是從功效來的,功效來命名的。
@ 越是個發越的意思,
因為戴原禮本身就是朱丹溪的學生,他說郁證盜汗一種積聚而不得發越,那這個方能夠發越,發越,疏通啊,這是功效了。
@ 鞠呢,本身鞠是一種不通、不暢的意思,那從文字上講,它是個不、不暢的意思。
所以越鞠呢就是發越不通不暢,針對這個郁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來講,越鞠就反映出這種功效。
鞠這個字它本身就有郁,六郁的郁,郁結、不暢、不通的意思。你看還有人還把這個鞠字當作名字了,吳鞠通不就是這個鞠嗎,吳是他的姓,鞠通,鞠是個不通不暢,鞠通把不通給通了,那就吳鞠通了。
所以這個越鞠呢就是發越,把不暢、不通的能夠把它疏通了,從功效出發。所以從這個方名也看得出,這個方體現了一種功效。
這個方主治的證候呢,
這類六郁證的形成,應該說七情,情志所傷往往排在第一位的,其它飲食失節、寒溫失宜,這類影響到氣機,飲食可以阻滯氣機,寒溫,寒邪收引影響氣機,溫熱可以傷氣,就導致了六郁證,而六郁呢,氣、血、痰、火、濕、食,這六個郁,各自有所指,各自專有所指,但彼此又相互影響,氣郁指氣機阻滯。
對這個方證它的病位在哪里?
首先這是一個要了解主治證候分析的一個重要問題,病位在哪里,歷來還不統一。
* 象二版教材、那個前后出的參考書、教材,認為它病位這樣在脾胃,這個是由于朱丹溪自己說過,六郁核心是在脾胃,在中焦,郁在中焦,而且這當中反映的癥狀,臨床表現呢,多數也是在中焦。
* 到后來比如六版教材定為肝脾這兩個系統,
* 五版教材是回避了這個問題,沒有具體說那個系統,就解釋一下癥狀。
因為對越鞠丸的認識從朱丹溪開始,歷代醫家一看他們那個分析,有個變化過程,越到后來越強調肝,開始朱丹溪強調的是這個主要表現在脾胃,郁的重點在中焦。
但是越到后來呢,我們越強調肝和脾胃這兩個系統,以肝脾的氣機郁滯為主的,然后繼發引起其它各類郁證,當然其它各類郁證也可以引起氣郁。
* 總之定位后來都定位在肝和脾胃。
這六郁的相互關系呢?
* 朱丹溪說六郁之中氣郁為先。
因為在人體氣的運行非常重要,
@ 氣行則血行,(氣郁可導致血郁)
@ 氣血如果不正常運行,郁可化火,
@ 如果氣滯了以后,可以生濕,
@ 氣滯不能很好運化,可以產生濕,濕聚可以成痰,
@ 氣機阻滯運化無力,飲食減少,引起食郁。
所以氣郁是引起其它各個郁,其它各類郁證的一個原因,反過來其它各類郁證,也可以阻滯氣機,造成氣郁,所以它相互影響。
從代表性表現,
我們應該這樣看,這里他原書里選了一些癥狀,代表性的,臨床上不一定要局限、拘泥于這些癥狀,比如:
* 氣郁,胸膈痞悶,那脘腹呢,肝脾關系了,也會引起脹悶。
* 血郁,當然原書沒有直接提到刺痛,實際上氣滯到一定程度可以脘腹胸脅刺痛,原書提到脹痛,那特點有血瘀的特點了,以血瘀為主的話,有血瘀特點,疼痛往往刺痛。
* 火郁,這種肝郁化火,肝脾肝胃不和,就產生口苦、吞酸,反映出熱的特點,所以用來做為火郁的一個代表。
* 濕郁,濕邪阻滯氣機,水濕不得運化、輸布、胸悶。
* 痰郁,濕聚以后可以成痰,阻滯的泛惡嘔吐,這是痰濕的一個表現。
* 食郁,飲食減少,噯腐,不消化的東西。
所以這是把它一下比較典型的、代表性的癥狀,那來反映這個六郁。
越鞠丸五個藥治六郁,具體來說,
* 香附,看作為針對氣郁。
至于君臣佐使安排和靈活運用,我們下面再說了,五個藥針對六郁,香附針對的是氣郁,它有行氣解郁作用。
* 川芎,活血止痛,針對血郁。
* 梔子,清熱清熱瀉火,針對火郁。
* 蒼術,能夠健脾燥濕,因為濕聚成痰,通過健脾燥濕,濕去有助于痰消。
所以它是個代表性方劑,主要體現一種法,所以它沒有專門用治療痰瘀的藥,認為痰濕本是同類,用蒼術一個要針對代替了。
* 食郁用神曲來消食。
所以五個藥治療六個郁,那作為臨床用的時候,是不是這五個藥,原書當然沒有寫那個用多少,各等分,是不是就各等分去用啊?
實際上他是很多方寫各等分的,是提示你要靈活運用。
歷來對這個方君臣佐使的討論,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統一,有三種提法,都有他的道理。
* 比如有一種說這個方里,川芎、蒼術應該作君藥。
為什么呢?
這是根據朱丹溪越鞠丸他說亦名芎術丸,又把它叫做芎術丸,根據這個,就是說朱丹溪可能認為,這兩個是主要藥物,因為歷來以藥物命名的往往是說明作者、制定者,比較重視這兩個藥在方中的地位,是這樣考慮的,但是根據朱丹溪強調六郁之中氣郁為先,這個又不符合。
* 所以又一種提法,是香附為君。
因為它行氣解郁為主,以它為君,其它的靈活運用來作為臣藥、佐藥。也就是說以氣郁為主,同時又反映出其它兼夾證候當中,那個突出,那我再用哪一個作為次要一等,臣藥,再其次作為一個佐藥。根據君臣佐藥的不同地位來確定用量,這是第二這說法。
* 第三種看法,香附作君。
@ 如果是氣郁那就是香附作君藥了。
你這個方本身是個最基本結構,還可以增加一下行氣的藥物,行氣疏肝這類藥。
@ 如果說血郁,那香附和川芎聯合作君。
其它藥你要根據這種血郁基礎上,又兼有什么表現,比如化熱沒有?脾胃狀況啊,根據這個來確定,總之香附和川芎在血郁聯合作君。
@ 比如火郁的話,香附和梔子聯合作君。
@ 濕郁、痰郁的話,香附和蒼術聯合作君。
@ 食郁,香附和神曲聯合作君。
我一看這個有點象我們國際上的聯合國,香附就是各常任理事國,其它非常任理事國,那是輪流來的,就是香附作君從不換,其它的是該它起主要針對性的作用時,是它和香附聯合當君。
所以這一種君藥的選擇的模型,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就是說六郁當中氣郁為先,那就治郁證呢,行氣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在氣血痰火濕食當中,六郁之中跟氣郁關系都非常密切,氣郁可以引起諸郁,其它的郁也可以引起氣郁,是這個原因。
這個方在使用當中,
辯證要點呢
* 胸膈痞悶,這是氣郁的了,
* 由于氣郁日久還可以引起血郁的,這里我們用了胸腹刺痛和脹痛,
* 飲食不消這個作為氣郁為主,兼有其他的一個代表。
當然臨床應用的時候,絕不是這五個藥抬上去就解決問題了,由于前面討論了,它有個靈活運用,根據是那個郁為主的,所以這里氣血痰火濕食六郁,可以根據六郁不同狀況可以來調整,
* 比如說氣郁的話,香附量劑增加,你比例上香附量就增加,相應增加行氣之品,木香、枳殼、厚樸。
香附主要是歸肝經,你增加一些行氣藥,特別針對脾氣,體現肝脾同治,調理肝脾氣機了。
* 血郁的話,川芎量增大,還可以增加桃仁、紅花、赤芍這就是常用的,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是活血方里經常配伍的基本結構。
* 如果濕郁的話,增加蒼術用量,還可以用茯苓、澤瀉,這就是燥濕利濕藥相結合。
* 火郁呢,在梔子基礎上,我們經常配黃芩、黃連,增加這種清熱瀉火作用。
* 痰郁在這個方基礎上,加瓜蔞、半夏作為代表了。
你還要結合它偏寒、偏熱,
@ 半夏以燥痰、寒痰為主的,如果配在治療熱痰、燥痰這里邊,還要相應的配伍。
@ 瓜蔞呢擅長清化痰熱,化痰而不燥。
* 食郁用神曲,加山楂、麥芽這些。
這就是六郁當中靈活運用這個方,大致的變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