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痹論》(一、痹癥病因,命名及分類)
看教材第194頁,第六節,《素問.痹論》。
這一篇是論痹癥的病因、證候、分類及治療原則,是比較系統全面論證痹證的文章,所以篇名叫做《痹論》
當然在本篇之外,《內經》的其他文章當中,也有論痹證的。對本篇有補充。換句話說,《痹論》是重要的,是《內經》里頭論痹證的主要的篇章。《內經》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論述。補充了本篇的論證、論述。
咱們教材把這一篇是全文選進來了。我來讀一遍。
【原文】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 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
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
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
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
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
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凡痹之客五臟者,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腎痹者,善脹,凥以代腫,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以小便,上為清涕。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淫氣遺溺,痹聚在腎;
淫氣乏竭,痹聚在肝;
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歧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
歧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
現在我們串講,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就是問痹證是怎么產生的?
岐伯回答說: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所以中醫大部分都記住這句話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個三種邪氣相合,相雜而合,侵入人體,就可以成為痹證。
為什么叫痹呢?
它是從病機角度命名的。痹者,閉也。就是不通的意思。閉塞不通的意思。從病機的角度命名。風寒濕三氣結合而侵犯人體,使得氣血經脈不通暢,閉阻住了,閉住了。所以就叫痹證。
但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侵犯到人體,它三者各有多少?
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病因之中哪一種邪氣多而命名。
比如說,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就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以風氣為主的,這種痹證就叫做行痹。
為什么叫行痹?
是因為風的致病特點游走、善行,所以風邪為主,侵犯人體得的痹證,癥狀是游走不定,竄著走。盡管是也可以出現疼痛,但是今天腳踝痛,明天膝痛,上邊胯痛,游走不定,然后可以關節、肢節疼痛,其疼痛一游走為特點。這是行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 三邪之中以寒邪為主而引起的痹證,痛,疼痛比較劇烈,這是由于寒為陰邪,其性凝斂,它阻塞氣機更厲害,阻塞得越厲害,氣機越不通暢,就越發的疼痛。所以,以痛為主,那是叫做痛痹。是由于寒邪為主引起的,疼痛的特點。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以濕邪為主而引起的痹證特點呢,是肢體沉重,重著。
著[zhuó],留著,留著在哪個地方,停留在哪那個地方而肢體沉重。不像風邪可以游走,它不游走,好像粘在那里一樣,又使得肌體沉重。那是由于濕邪阻礙著氣機,所以引起肢體的沉重。濕為陰邪,它也不大走竄。所以叫做著痹。
因此,行痹、痛痹、著痹,又是根據臨床的主要癥狀來命名的,從臨床主要癥狀命名為行痹、痛痹、著痹。但是不同的癥狀,是由于不同的邪氣為主所導致的,比較好理解。其
@ 風氣勝者為行痹,
@ 寒氣勝者為痛痹,
@ 濕氣勝者為著痹。
所以說這幾行字,這句話,所有的中醫都會背。我不要求你們背,你們也得記住。不然的話,那簡直咱們中醫水平顯得也太差,基本理論也太差。這全不知道。不是說非得讓誰背,不需要背也記住了。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上面不是分三類嗎?就分類而言,可以有分三類的。
三類是按風寒濕三氣,病邪哪個為主,和臨床主要癥狀表現分的類。分成行痹、痛痹和著痹。
下面又按五類,也可以分成五類。
黃帝說,其也有分成五者,分成五個病的,把痹證分成五種的,是怎么回事啊?
岐伯回答說,下面這五個是按人體的形體分的。
近年我們所說的那個五種形體。筋、骨、脈、肌、皮這五個形體。好像現在的中醫書上,也常常叫五體。我們就姑且叫做“五體”吧。反正這五體和古人所說的五體不一樣。古人說的五體,是頭、身、四肢五體。五體投地,就是連頭都趴在地上了。但是我們現在中醫,反正這屬于形體,筋、骨、脈、肌、皮,把這叫五體了,我們知道中醫所說的“五體”,特定概念就是了。
按五體那是怎么分類法呢?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冬天感受風寒濕之邪產生的痹證,這叫骨痹。因為骨屬于腎而應于冬。所以冬天感受風寒濕之邪,出現的痹證叫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 春應于肝,肝主筋,所以春天感受風寒濕之邪,而得的痹證是筋痹。容易侵犯到筋。
“以夏遇此者為脈痹,”- 夏氣通于心,心主血脈,所以夏季受到風寒濕之邪的侵襲,人們可以產生脈痹。邪入血脈,心主血脈嘛。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 至陰是指長夏,與脾氣相應,脾主肌肉,所以在長夏感受風寒濕之邪,而出現的痹證,常常是肌痹。
“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秋應于肺,肺主皮毛,所以秋季感受邪氣,風寒濕之邪,容易出現皮痹。
這是按形體來分,痹證可以分為五種。
@ 按病因和主要癥狀來分,分了三種。
(行痹、痛痹、著痹)
@ 按筋骨脈肌皮這樣來分,是根據季節來分的。不是根據病因分的。根據季節來劃分的。因為不同的季節容易侵犯不同的部位。那是人于天地相參。這個基本道理所決定的。所以有這樣一種分類法。
(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