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遇事會想出好辦法。這一俗語的來源有三個說法。
其一,諸葛亮到東吳做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座報恩寺塔,其實是要掂掂東吳的分量。孫權貼起招賢榜請東吳有才之士造塔,可時隔一月沒有一點下文。城門口的三個皮匠得知諸葛亮在尋東吳人開心,很不服氣,湊在一起商議,最后終于按照設計,造出了銅塔。
其二,“皮匠”其實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即副將。古代軍隊打仗,不僅要任命主將,還要任命一名或多名副將,即裨將,他們的謀略各有一套,甚至抵得一個諸葛亮。
其三,原為“三個臭皮匠,頂個豬革梁”。過去鞋子上常有兩道突出的梁,是用豬革包上縫成的,由于皮匠手藝拙劣,縫好一道豬革的鞋梁要三個皮匠一起協(xié)作。
(摘自《熟語典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