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占所有兒童肱骨遠端骨折的12%~20%,是第二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圖文詳解:『兒童肱骨內上髁骨折』如何處理!)。這種骨折很容易被漏診,從而導致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并發癥。
Malgaigne在1874年描述了肱骨外髁骨折,但是我們對單髁骨折的了解大多來自Milch,他第一次將這種骨折進行分型。對于兒童肱骨外髁骨折,一種理論認為是橈骨頭撞擊肱骨遠端造成的,而如果應力沿著尺骨向上和向外會導致鷹嘴和冠狀突撞擊肱骨遠端,造成外髁骨折脫位。另外一種理論認為,肱骨外髁骨折是撕脫骨折。橈側腕長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和肱橈肌附著在外側髁上,這些肌肉收縮導致肱骨外側髁撕裂。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兩種機制的結合。Milch Ⅰ型骨折很可能是在肘伸直位時,由橈骨頭撞擊肱骨小頭造成的。累及滑車的Milch Ⅱ型骨折很可能是在鷹嘴將力作用于滑車時,由作用在髁上的肌肉牽拉造成的。臨床表現:肱骨單髁骨折通常表現為局部腫脹、瘀斑、觸痛以及畸形。影像學表現:對于懷疑肱骨單髁骨折的患者,特別是骨骺尚未閉合的兒童,有多種影像方法可供選擇以避免漏診和誤診(圖1)以及獲得更多骨折信息,例如,黑白片、CT、MRI、超聲以及關節造影等。圖1:誤診以及錯誤治療病例。患兒2歲時,摔傷導致肱骨遠端Ⅱ型骨骺損傷,干骺端骨塊位于內側,醫師診斷為內髁骨折,并且行切開手術治療,復位不好而且干擾了內側的骨骺生長(A);滑車發育不良,導致肘內翻,肱尺關節逐漸出現脫位(左側兩張為6歲時),成年之后的黑白片顯示肘關節脫位,肘關節明顯內翻(右側兩張為17歲時)(B)Milch描述了兩種單髁骨折模式:肱骨外髁骨折和肱骨內側骨折(圖3)。肱骨小頭-滑車間溝是肱骨小頭與滑車關節面的分界,滑車外側嵴是進行單髁部骨折分型的關鍵解剖結構。在Milch Ⅰ型骨折中,滑車外側嵴沒有被骨折累及,還能夠維持關節的骨性穩定。在Milch Ⅱ型骨折中,滑車外側嵴與骨折的單髁一同移位,造成尺橈骨由內向外脫位。這個分型體系在治療骨折時用途較少,而且不能涵蓋所有的骨折類型(圖4),其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歷史價值。圖3:肱骨外髁骨折:Ⅰ型中滑車外側嵴完好,關節穩定;Ⅱ型中外側嵴骨折,內側韌帶關節囊結構破裂導致關節脫位(A)。肱骨內髁骨折:Ⅰ型中滑車外側嵴未受累及,關節穩定;Ⅱ型中累及外側嵴,外側韌帶和關節囊結構破裂導致關節脫位(B)
圖4:正側位及三維CT重建顯示肱骨外髁骨折合并肘關節脫位,但是骨折線并未按照Milch Ⅱ型描述的那樣通過滑車外側壁,仍然出現了脫位,所以Milch分型仍存在不足(A~D)
移位小于等于2mm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療。用長臂石膏可以獲得有效的固定,肘關節屈曲90°,外髁骨折時前臂放在旋后位,以減少肌肉牽拉。傷后每周需要復查肘關節X線,了解骨折端有無移位。如果無法密切隨訪觀察,則需行手術內固定治療。盡管有閉合復位克氏針固定、關節鏡輔助復位克氏針固定等微創治療方式可供選擇,大多數手術治療還是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外髁骨折通常使用外側肌間隔入路,利用肱橈肌和肱三頭肌之間的間隙。在復位之后,兒童可以使用多枚克氏針固定,而且需要在手術切口外放置。鋼針可以留置在皮外,這樣在取出鋼針時不再需要額外的麻醉,但是留置在皮下可以降低感染的風險。閉合復位可通過手法復位骨折塊,或者使用克氏針作為操縱桿進行撬撥復位骨折塊。Lal 等報道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治療85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兒,平均隨訪期為 24個月,患兒肘關節功能優91.75%,良7.05%。其認為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固定是治療兒童不穩定肱骨外髁骨折的有效方法,如閉合復位后的骨折移位仍超過2mm,建議通過切開復位進行內固定。有學者通過肘關節鏡輔助復位來治療兒童肱骨外髁骨折,取得滿意的療效。Hausman 等對6例兒童肱骨外髁骨折進行治療,采用關節鏡輔助復位并經皮克氏針固定,與健側對比,肘關節主動及被動功能均恢復良好,無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關節鏡治療的優勢是損傷小,避免過多軟組織剝離造成的骨缺血壞死。切開復位內固定具有操作簡便、復位滿意、固定牢靠等優點,適用于各類型骨折。史強等人回顧性分析15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兒資料,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術后隨訪13~27個月,所有患兒骨折均愈合,按Flynn功能評分:優13例,良2例。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并發癥有肱骨外髁過度生長、肘內翻或外翻、骨不愈合、魚尾樣畸形等。來源:
[1]《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治療技術肘關節骨折》主編:蔣協遠 公茂琪 /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 吳昊 ,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診治.[J] 右江醫學 ,2019,47(7):551-555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