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起我國學術界的至高榮譽,相信大多數人會脫口而出:院士。的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地位,不僅在圈內被公認,在尋常百姓眼中,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仙”存在。
可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兩院院士都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璀璨之星,那為什么人文社科領域沒有設置院士呢?
今天,(充滿好奇心的)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探索這個“冷知識”。
01
歷史上的“文科院士”
其實,歷史上曾經短暫存在過“文科院士”。
早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分為數理、生物以及人文3個組,其中人文組由28人組成,占比為35%。新中國成立后,之前的院士制度被推翻重建: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當時決定首先建立具有過渡性質的“學部委員制度”,待條件成熟后,再恢復院士制度;1955年,中科院學部成立大會上,宣布成立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4個學部,并推選出首批學部委員233位,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占比26%。到這里,文科院士還在計劃之中,而隨著1977年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從中科院中剝離出來、獨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事情的走向就發生了變化。1993年,中科院正式將其學部委員更名為院士;199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也隨之設立。兩院院士增選自此開始,作為自然科學領域內最高學術頭銜,規律發展起來。當選院士既可以專職在院內做研究,也可以兼職在國內各大高校、研究所教書育人。而人文社科領域則至今沒有設置這種“通用”院士,所謂的學部委員只適用于社科院內部,一旦出了這個圈兒,難以受到與院士同等的待遇。拋開那些門戶之見,文科不設置院士,確實有以下幾個客觀原因:首先,要回歸兩院院士存續合理的問題上。幾十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在自然科學領域內的貢獻往往是有目共睹的,水平高低完全能夠以實際科技成果來評判,所以院士的存在就是給那些領域內創造出巨大價值和卓越貢獻的學者的至高榮譽。往前追溯,例如“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錢學森,讓中國終于擁有硬核武器和對抗底氣,同時享有兩院院士稱號當之無愧;再比如今天,解決“卡脖子”關鍵問題的行業巨擎,他們實實在在為國家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當選院士實至名歸,從業內同行到普通百姓都是心服口服。嚴格來講,哲學社科發源于西方,我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社科體系還不盡成熟完善,仍處于探索規范階段,甚至難以稱得上“科學”。因此當研究還未“科學”,相關學者難以被客觀評定,也就難以構建院士制度。其次,文科的評價標準本身就相當復雜。一般來說,自然科學領域的院士,其社會聲譽和學術水平高度匹配,文科則不然。很多時候,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并不一定在學術造詣上服眾,而做學問特別突出的往往知名度和影響力又不高。這樣的割裂就造成尷尬局面。此外,由于文科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理論和思辨為主,同行評議過程中本身就是“各執己見”,難以達成共識。不過,院士稱號上的缺失,并不代表文科就沒有對應最高水準的地位和待遇。與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并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自2006年開始,便設置了“學部委員”制度,這是社科院內部終身榮譽,授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精英群體。雖然學部委員只是領域內的協調者、組織者,而非標準制定者和高水平學者評定者,但實際地位相當于中科院院士。另外,200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鼓勵高校從實際出發,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并給予與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院士相應的待遇。自此以后,國內多所以文科見長的高校開始探索“資深教授制度”,在待遇上和地位上充分給予學者認可。武漢大學和吉林大學在全國首開先河,早在2005年左右就開始評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之后,國內一些名校也陸續展開人文社科資深教授和一級教授的評選工作。比如,北京大學設立了“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設有“一級教授”和“榮譽一級教授”等等。這些文科業界巨擎,不僅在榮譽上與院士等同,待遇上也是參照“一級教授”標準發放。現在國內頭部高校在高層次人次引進時,也會將“文科資深教授”與院士一樣高度重視(重磅引援!這所頂尖大學,再添“文科院士”!)。這本質上都是在努力為文科爭取資源和聲譽。新中國成立后,全民族對工業化、現代化有迫切的現實需求,科學家幾乎成為當時的全民偶像;改革開放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口號,塑造了幾代人對于自然科學的熱情。但實際上,并不是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生產力,人文社會科學也可以推動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青塔人才提供各大高校科研人才招聘啟事,也長期關注人才人事政策、科研工作、青年教師發展等內容,幫助青年學者以更高的視野和更新的思路獲得更快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