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奇葩說》第七季我都是第一時間觀看的。
不過沒有按照計劃,看了辯題就自己想半天,而是直接一睹為快!
當然,看的過程中首先也有一個直覺判斷,然后看兩邊辯手的表演。
上一周的兩次辯論都與工作有些關系,第二場辯論直接談論的就是職場的問題。
第一場的辯題:
成年人的崩潰是不是要藏起來?
首先上演的情景劇,也是因為工作不得休息,甲方不停修改要求,導致的崩潰狀況;
第二場辯題:
下班以后,與工作相關的消息該不該回?
這一場辯論,最后上升到實然與應然的哲學層面,討論得很精彩深入。
我這次選取的封面就是這第二場辯論中最搞笑的MVP歐陽超的表演。
他指出看似清楚明白的話其實背后是有含混不清的地方:
人的時間分為上班和下班,下班以后,那就是上班,上班的時候當然應該回復工作消息。
此邏輯一出,對方辯友贏得的優勢,構建的氛圍,慢慢就被觀眾拋到了九霄云外。
歐陽超進一步解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多種語言上的荒謬之處,譬如:
尸體,要由本人抬出等等
我們其實都懂背后的省略,對方實際要表達的意思。但仔細一想,當有人較真的時候,那么確實可以有另外的解讀。
在《你的燈亮著嗎?》這本經典的問題解決書籍中,作者就指出,許多話我們如果對關鍵詞,用近義詞去理解,就會發現有趣的歧義。而這些歧義,在信息交流中會帶來諸多問題。
內部視角與外部視角有巨大的差異。
在內部視角看來,毫無問題,沒有異議,清楚明白的事情,在外部視角看來,不可理喻,含混不清,非常誤事。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里提到的三種思維:框架思維,套路思維以及用戶思維。
所謂用戶思維,用微信研發負責人張小龍的話,就是能夠瞬間把自己變成白癡的能力。
就是白居易將寫好的詩歌念給老嫗聽,老嫗不進能聽懂,還覺得好的本領。真正的牛人不是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而自以為是,那很有可能是他自己也沒搞清楚意思,而是將深刻的思想用平實的語言解釋透徹的能力。
回到歐陽超的辯論上來,他講出這個神邏輯的同時,還表演了一段特別搞笑的爭論,在8:29分的時候,員工與老板爭論到底是否遲到,老板首先咬定員工遲到了,員工據理力爭我沒有遲到,老板說你遲到了,一來二去,最后老板做實你遲到了,看,你打卡的時間已經過了8:30,因為之前爭論的時候你沒有打卡。
非常荒誕,但反映出這個辯題的核心:
在職場中你的定位!
用歐陽超說的,就是你與老板計較下班,那么老板就會與你計較上班!哪怕方式不會像上述爭論那么荒誕!
之所以該回消息,原因不那么詩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不過看完之后,我與我妻子討論這次辯論,想到了一個事實:
似乎美國人非常有下班觀念,將上班下班分得很清楚。下班了,自己的時間就屬于自己以及家庭,而上班的時候再談Business!而且Business is business,不涉及個人恩怨,只是professional使然。
我不知道這是我的偏見,還是確實是一種事實?或者是一種幸存者偏誤?
我看到的美國人,是電視中的美國人,是公司的CEO及高管等,他們是站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所以才有底氣說下班時間不談工作。
而且很可能只是影視劇給出的錯覺,也許哪怕這些高管其實也是忙得腳不沾地,甚至因為無法平衡家庭與工作而煩惱。
最極端的體現,可以在電影《售夢人》看到,電影中的億萬富翁也常常身不由己,經常對妻女爽約,直到妻女因意外,再也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諾,才悔不當初。
所以最后,薛老師點評,說到底是一種交換,成人的成熟在于你不能既要,又要!
而且這種不能,常常是因為博弈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軍備競賽!李佳潔做了很好的現身說法,與你競爭的人可不會在意什么下班不下班,他們會抓住每一個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爭取求得領導的賞識,爭取進步!
而下班后回工作訊息只不過是最微不足道的付出而已!
但理想的狀態不是這樣的,劉擎教授擲地有聲,理想的狀態是讓不好的option消失!讓糾結的不是打工人,而是發訊息的老板!
這聽起來很爽,但還是那句話,面對現實,面對博弈,人們都在做出自己認識到的最有利于自己的策略。
除非能夠擁有更廣闊的視野,看到更多的選擇,認清選擇的后果!
我想《售夢人》里的億萬富翁真正意識到生命無常,對于妻女的承諾重要,就不會再不停食言;拼多多女孩意識到繼續這樣逼迫自己,會導致猝死,就會堅決說NO!而意識到,在爭相表現中失敗,其實也有許多好處,可以讓自己活得更爽,更內外通透,也許都會亮出自己的底線!
所以聽完這道辯題的辯論,我還是蠻受啟發的!
不回訊息,有時代表了默認同意!
回訊息,也不代表一定要委屈求全!
當一個人可以亮出自己的底線,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這就是值得尊敬的強者!
當然,就像之前在1V1賽,傅首爾與硬漢的對決一樣,他們爭論的是老板敬你酒,你是否一定要喝?傅媽說不喝,在職場上,很多時候,關鍵是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而不只是給領導面子,領導也許器重的是能替他解決問題,開拓市場的人才,而不是一味迎合的馬屁精。
當然,同樣的,也要看情況,實然與應然常常不一致,需要慢慢匹配,也許身處的職場就是一個唯領導意志決定得失升遷的環境,而你剛好又有上進心,那么認清現實,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不要想著既要,又要就好!
-----------
最后,再來看第一場辯論,這一場辯論基本上算是碾壓,傅首爾帶隊,飛飛開掛,另一方被碾壓!
熊浩的表現尚可,給人以安慰,但在道理上仍然是傅首爾一番牢牢占據!
飛飛以奇葩說的淘汰感言,做了一番表演,表演出被淘汰者的內心獨白,非常有趣!
我們面對公眾講話,寫文章,哪怕不知道觀眾,讀者是誰,但心中知道有,我們的行為表現就會與認為沒有的時候有差別!
這時候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原因很簡單,人類的悲喜盡管能夠共情,但更多時候并不相通!所以面對他人的不理解或者共情,應該有的態度,就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蔡康永說的,感謝他人的善意,但不指望!
而現實生活的教訓是,確實大多數時候的崩潰,會事與愿違,事后后悔。原因無他,崩潰會導致理性失去約束能力,而理性失去約束能力,就會做出不妥當的事情,會讓自己難堪,會讓他人誤解。
當然,這是短期的!但人可能崩潰,人可能失去理性,卻在長期又是很有理性的策略,因為這樣就會不好預測,就不會被人吃得死死的!
絕對的理性就是絕對的懦弱!
從不崩潰的人,既能夠忍受胯下之辱,從而留取有用之身取得一番大成就;也同樣,最后只能感嘆狡兔死,走狗烹!
對,說的就是韓信。這個認識可見王爍老師的微信文章:
所以,對于辯題,成年人的崩潰,是不是應該藏起來?
最正確的回答,當然是看情況而定,是什么樣的崩潰?怎么藏起來?
如果所謂的崩潰是自己情緒失控,倍感壓力的狀態,譬如憤怒,委屈,厭惡,憎恨,那么最好藏起來,通過鍛煉,跑步,找朋友傾述或者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
而如果崩潰的是別人,那么不妨同情地理解,不要對當時的過激之言太上心,在意,能夠理解人類的局限性,事后再好好溝通;
如果崩潰是無邊的悲傷,是原有體系的瓦解,那么其實藏也藏不住,沒有藏住其實也沒有什么了不起!
認清現實,崩潰后再站起來,情緒給予方向與動力,理性提供實現,執行的手段與步驟,保證效率與有效性!
以上大概就是我以為的最佳的態度了!
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看上去完全是兩極,其實是有相通之處!是為記!
最后,用很喜歡的歐陽超引用的里爾克的詩歌作結:
沒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作者:里爾克(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