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經是世界公認的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世界各國都將其預防視為重中之重。2013年8月,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協會(IAS)發布了一項全球性的血脂異常管理指南;2013年11月21日,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學會等機構又聯合發布《降低血膽固醇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指南》。那么,這兩項指南對我國有什么參考價值呢?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心血管疾病專家在參考這兩個指南基礎上,針對心血管病中常見的心力衰竭、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等疾病,為大家提出適合我們中國人的最新健康指導和相關疾病的防治指南。
管好自己的膽固醇
在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血脂”一詞在餐桌上被不斷提起,成為人們在觥籌交錯之間,拒酒擋肉的一面擋箭牌。的確,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不少人因為“三高”而苦惱不已,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并不在意,直到出現心梗、腦卒中等嚴重后果才意識到血脂控制的重要性,但已經為時已晚。患者此時不但要花費數倍的人力、財力,且疾病導致的后果往往無法逆轉。因此,關注血脂健康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回避的問題。那究竟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血脂呢?
首先,應該明確自己要做的是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針對未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人群,目的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二級預防:針對所有已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括冠心病、卒中、外周動脈疾病、頸動脈疾病和其他形式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
其次,要明確自己的控制目標。
1.一級預防:高危人群的理想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于2.6 mmol/L(100 mg/dl)或非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總膽固醇減去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于3.4 mmol/L(130 mg/dl);而在低危人群或缺乏其他危險因素的個體中,理想LDL-C 水平為2.6~3.3mmol/L(100~129 mg/dl)或非HDL-C 水平3.4~4.1mmol/L(130~159mg/dl)。所謂高危人群,簡單來說就是合并其他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糖尿病、低HDL(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的人群。
2.二級預防:LDL-C 的最佳水平為1.8 mmol/L(70 mg/dl)或更低,非HDL-C 的最佳水平設為低于2.6 mmol/L(100 mg/dl)。
第三就是應該采取的措施。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生活方式干預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1.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應小于總熱量的7%,至少低于10%。反式脂肪酸的攝取應低于總熱量的1%(甚至更少),飲食膽固醇攝取量低于200 mg/d(毫克/天)。多吃水果、蔬菜和纖維類食品;食用含纖維高的碳水化合物(強調是全谷類)或單不飽和(或)多不飽和脂肪酸(從菜籽油和堅果中獲取)取代過量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多食富含ω-3 脂肪酸的魚類;低鹽高鉀飲食;少吃熟食、高糖飲料、甜品或烘烤食品。
2.控制體重:對亞洲人而言,正常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標準體重的重要指標,是用體重(單位:公斤)除以身高(單位:米)平方數所得的商】為18~22.9kg/m2,超重為23~24.9kg/m2,肥胖為高于25kg/m2。若肥胖者不能達到正常BMI標準,則應使體重降低10%,這可使糖尿病風險降低并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代謝綜合征。
3.適量運動:每天約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活動應為有氧運動,每周5~7天。
4.堅決戒煙:吸煙會破壞動脈血管的內皮,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5.限制飲酒:男性每日不超過28克酒精,女性每日不超過14克酒精。
對于合并其他危險因素的患者,或單純生活方式改變不能有效使LDL-C或非HDL-C達標者,需要去醫院考慮加用藥物治療。現在唯一有證據支持可明確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為他汀類。
研究顯示,中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LDL-C 達標的他汀最常用劑量為:
瑞舒伐他汀5~10毫克,阿托伐他汀10~20毫克,匹伐他汀1~2 毫克,辛伐他汀20~40 毫克,氟伐他汀40~80毫克,普伐他汀20~40 毫克。若單用他汀類藥物不能使LDL-C降至1.8 mmol/L 時,仍可聯用第2 種降膽固醇藥物,應考慮聯合應用膽汁酸螯合劑或依折麥布使其達標。當LDL-C 達標而非HDL-C 和甘油三酯仍然升高時,可加用貝特類藥物、煙酸或高劑量的ω-3 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
總之,控制血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定期監測、評估,重視生活方式改善在其中的基石作用,這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減少誘因 預防心衰
心力衰竭大多數有誘因可查。若能注意減少和避免這些因素,則可減輕甚至防止心力衰竭的發生。
(1)呼吸道感染
這是引起心力衰竭最常見的誘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等。主要是由于發熱、心率增快等加重了心臟的負擔,而頻繁咳嗽可引起暫時性肺動脈高壓,加重右心室負荷。
(2)過度的體力活動
何謂過度?這要根據每個人的心臟情況及體質基礎而定。凡是活動后出現心慌氣短及較顯著的勞累感時則稱過度。因此,心臟病患者的活動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不可運動過量。
(3)精神過度緊張
情緒過于激動,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心率增快,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力衰竭。心臟病患者性生活也應當節制。
(4)心律失常
患者可感到心悸不適,脈搏間歇不齊或忽快、忽慢等。 (5)過量或過快的靜脈輸液
會增加心臟負擔,尤其在輸血或輸注生理鹽水時更應慎重。
(6)藥物使用不當
過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及洋地黃類藥物可引起嚴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如奎尼丁、β受體阻滯劑氨酰心安等,可降低心肌收縮力;腎上腺素、阿托品、多慮平、肼苯達嗪等可致心率過速;利血平及阿霉素可引起竇性心動過緩及心肌缺血,從而導致心力衰竭。
預防心衰,從自我做起
心力衰竭是各種疾病損害了心臟的正常功能,使心臟收縮力減弱或心臟舒張不充分而難以推動正常血液循環的結果。采用科學的手段自我保護,是防止病情惡化的關鍵環節。心臟病患者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1)積極治療原發性心臟病。如嚴格控制高血壓、心絞痛,及時治療冠心病、瓣膜病,尤其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時,心衰的發生率極高;(2)去除各種易導致心衰的誘因,如感冒、過勞、情緒激動、心律失常、貧血等;(3)飲食要高營養、易消化、低鹽,少吃多餐,生活要規律,忌煙酒;(4)應學習一些自我保健常識,了解心衰早期的一些臨床表現。如活動后出現心慌氣短、夜間憋醒、陣發性咳嗽、呼吸困難、原因不明的下肢浮腫等,均可能是早期心衰的癥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