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炸醬面,是北京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其特點是味道鮮美,味厚香濃,油而不膩,美觀爽口。
在北方,人們多以面食為主。據說,在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面食就已經出現。而關于炸醬面的出現,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芝罘島經過福山。到了響午,有人跟他推薦說福山面好吃,秦始皇聽后便吩咐讓福山的廚師給他做面吃。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所以廚師怕做不好掉腦袋,但也沒辦法推辭。
面條做好后,廚師準備做鹵,但是此時他心驚膽戰的,不知道該做什么鹵。最后,他決定做肉鹵,并開始切肉末。就在這時,有人來催他了,說是秦始皇等急了。廚師十分慌亂,立刻將油和肉放在鍋里一起煸炒,接著不小心又加了一大勺面醬。面醬一下鍋,廚師就覺得要壞事了,因為面醬是用來增味調色用的,他心想:這下死定了!由于催得緊,廚師干脆把菜也倒入鍋內胡亂煸炒。最后,廚師匆忙將炒好的醬澆到面條上,忐忑不安地端了上去。
讓人沒想到的是,秦始皇品嘗后,覺得面條爽滑、勁道,醬香可口,好吃極了。于是就問:“這叫什么面?”廚師心想鍋里剩下的鹵汁除了油就是醬,于是隨口說道:“炸醬面。”秦始皇聽后,哈哈大笑,不但沒殺他,而且賞賜了他。
這一佳話廣為流傳,后來人們也都好奇炸醬面的做法,便紛紛根據傳說學做炸醬面。從此,炸醬面便有了一席之地。
評價及推薦理由:
老北京炸醬面“百吃不厭”。它的炸醬非常講究,出鍋后香氣撲鼻,油色金黃,配以肥瘦相間的豬肉別具風味。北京人吃炸醬面還講究搭配青菜,稱為“菜碼兒”。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那拌面的“菜碼兒”幾乎可以不重樣。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小水蘿卜纓;春末,是春蒜、香椿芽、青豆嘴等;初夏是新蒜、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兒等。菜色一般取紅、白、綠三樣,既好看又爽口。
【所需食材】
半肥瘦肉末500克,六必居黃醬1袋,清水150毫升,京蔥1根,老抽1勺,綠豆芽200克,黃瓜1根,面條適量,大蒜適量,醋、油適量。
【制作方法】
1、將老抽和黃醬倒入一個大碗內,然后加入150毫升清水用筷子慢慢調勻;京蔥切成碎末,待用。
2、炒鍋內倒入比炒菜更多的油燒熱,油熱后放入京蔥末翻炒半分鐘,然后倒入肉未一起翻炒至變色脫生,然后倒入調勻的黃醬用最小火慢慢翻炒7~8分鐘即可。
3、把洗凈的綠豆芽放入沸水中焯一下,馬上撈出;黃瓜洗凈后切成絲;大蒜剁成蒜末待用。
4、把燙過豆芽的水燒開后放入面條煮熟,然后撈出面條浸入冷開水后撈起盛入碗內。
5、最后把大蒜末、綠豆芽和黃瓜絲夾到面條上,再盛入1勺炒好的炸醬,倒入少許醋拌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