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鐵羅漢在宋代就已出名,其來源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說是武夷山慧苑寺僧人積慧,通曉茶葉制造技術(shù)。因他身強體壯而膚色助黑,眾人稱他“鐵羅漢”。一日他到慧苑巖下,發(fā)現(xiàn)蜂窠坑的巖壁上有一株茶樹,便采下樹上嫩芽帶回寺廟,并制作成巖茶。茶泡開后有蘭桂之香,具巖骨之香,眾人便以積慧之名稱此茶為“鐵羅漢”。
另一說是十九世紀中,閩南惠安縣商人施大成,在城關(guān)霞梧街開設“集泉茶莊”,曉得武夷鐵羅漢可賣得好價,就在茶莊賣起以“鐵羅漢”為名的茶。碰巧當時惠安縣瘟疫猖獗,購買“鐵羅漢”飲用的人歪打正著,疾病不藥而愈,從此“鐵羅漢”名聲大振。
傳說有待考證。確定的是,鐵羅漢是武夷山最早的名叢,原產(chǎn)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巖之內(nèi)鬼洞(亦稱峰窠坑),兩旁懸崖峭壁,茶樹植于一狹長地帶的小溪澗旁。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已擴大栽培。國內(nèi)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
文章來源:菜瓢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