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 原產于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兩山。該地氣候濕潤溫和、常年云霧彌漫, 良好的生態環境、適宜的茶樹品種和精細的加工工藝, 成就了碧螺春茶的獨特品質, 其外形條索纖細、色綠隱翠、茸毫披覆、卷曲似螺, 具“ 蜜蜂腿” 特征內質湯色嫩綠香氣鮮雅、蘭韻突出, 滋味鮮醇、回味綿長, 葉底柔嫩,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 龔自珍稱: “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為天下第一” 。
一、產地環境
洞庭東山, 在蘇州西南40公里, 宛如巨舟伸進太湖, 面積約63 平方公里, 歷史悠久, 從吳越春秋起就稱“吳郡”東部屏障和“游觀采食”的重地, 滿山花果和一望無際的萬頃湖光, 使整個東山成為一座天然園林。
二、土壤
洞庭山的土壤是在生物等成土條件的影響下, 由山丘巖石風化殘積物發育的土壤, 為地帶性的自然黃棕壤。山塢和山間開闊平原,由于母質遷移、坡積和堆積地段的土壤經人為墾殖利用為耕型黃棕壤。總的說來,洞庭山茶園的土壤有機質及磷含量較豐富。
三、氣候
洞庭山位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 溫暖濕潤, 多雨。季風明顯,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豐沛, 有利于茶樹生長。
四、品種
在蘇州太湖洞庭東、西山, 制作碧螺春茶的鮮葉原料大多采自當地地方群體種這些群體種茶樹發芽早、葉色綠、葉型較大、嫩梢較長、產量較高、抗性較強, 其品性優良是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種質資源。
碧螺春茶園,茶果間作
五、加工制作
碧螺春茶的采制工藝有三個特點:一是采摘細嫩;二是揀剔嚴格; 三是炒制精致。
碧螺春茶的采摘, 要求采得早, 采得嫩, 采得凈。采摘時期, 從春分前到谷雨為止。采摘時間, 是清晨和上午。采摘標準, 是一芽一葉初展做到分批勤采, 采清、采凈。
采回后的鮮葉要進行揀剔“ 只只芽頭過堂” , 揀去魚葉、老葉、嫩籽、雜質及“搶標” (秋冬氣溫較暖時, 提早萌發的越冬芽), 達到芽葉大小整齊, 均勻一致。
碧螺春茶的炒制工序, 分高溫殺青、熱揉成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 其特點是:“ 手不離茶, 茶不離鍋, 炒中帶揉; 揉中有炒, 連續操作,起鍋即成。” 全過程約 35~40min時間, 每鍋投葉量鮮葉(凈坯)500g 。
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