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選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那問題就簡單了:“選一個收益高的基金經理嘛!”
于是我把市面上能找的到的1971名從業超3年的基金經理的任期回報統計了一下,按照任期回報的幾何平均數排列。(幾何平均數是用“乘除法”進行平均而非“加減法”,能更客觀的顯示基金經理的管理水平。)
我把前100名列出,如下圖:
名列前茅的丘棟榮、陳嘉平,確實是今年炒的火熱的明星。但是當我們去找熟悉的名字,曹名長、朱少醒、陳一峰等基金經理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名次比較靠后。當然即使靠后,前50的名次對于2000名基金經理的分母來說,也已經是前2.5%了。是尖子中的尖子,優秀中的優秀。
但是僅僅是這樣依然難以接受很多新星小輩走在真正的投資老將的前面,畢竟短期業績比較好做。相反,能夠堅持十年10%左右的平均年化,比起三年左右的短暫業績,難度是指數倍增長的。
于是在下圖,我們將從業年限為橫軸,以幾何平均收益為縱軸。將投資老將與新星區別開,這個時候我們熟知的名字就一騎絕塵了。
A級優秀區:4人。
(10年以上,平均收益率10%以上。)
比方之前我吹爆的曹名長、朱少醒,以及易陽方、周蔚文,從業時間長、年化收益高且穩。在10年以上的這個區間內,能把收益率控制在10%以上,這本身就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但同時這也正是主動管理所追求的東西——阿爾法。路遙知馬力,日久才真的能見到阿爾法。現在很多基金公司鼓吹的阿爾法基金經理實際上從業年限不超過五年,這種所謂的阿爾法實際上只是更高維度上的貝塔,經不起考驗的。
B級優秀區:7人。
3~10年,平均收益率35%以上。
也有很多最近熟悉的名字,丘棟榮、陳嘉平、何肖頡、謝治宇等。在當下市場完成了非常出色的表現,用業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只需要足夠的時間,加上自己的能力和運氣,就能書寫這個時代的金融傳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基金經理。
遺憾落榜區:1人。
明明數據不差,但是怎么也排不到優秀區的人。
僅傅鵬博一人。實際上不僅僅是吃了規則的虧,因為傅鵬博在圖上確實很難歸類。在這個圖上的每個基金經理都很容易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相似基金經理。只有傅鵬博一人孤獨的在這個網格里,堅持著自己的風格。歸到A組,年限不夠;歸到B組,收益不足。若是棄之不理,似乎又不妥當。未來觀察吧。
能力扎堆區:大多數人。
由于沒有特別甄別固收類基金經理和權益類基金經理,所以在年化3%附近聚集著大量的固收類基金經理,也有做不出阿爾法的權益經理混跡其中。
能力待檢驗區:若干人。
圖中也有不少基金經理的平均收益未超過0%,呈現虧損狀態。這里會有很多因素,迷你產品棄置、某年超跌、時間過短、風格不適合等。我曾經猶豫過是否要將這個區域的人名公布,(被基金公司聯系刪帖很煩,又不給刪帖費),但是仔細想了一下,這個部分畢竟是公開信息,大家都能查到,不差我這一貼。我倒更信任這些經理能在之后的年份里成長起來,畢竟一個正100%的一年能吃掉7個負10%。有能力的經理,早晚會跑到前面。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些有趣的東西。把基金經理的數據進行回歸,能得到公式:
Y=0.44*X+0.37
這個公式告訴了我們如下信息:
1.任何人擔任基金經理都有1.37%的天然優勢。
任何一個沒有經驗的人來擔任基金經理,比如你,你的收益起點(收取管理費后)應該是0.37%,那么加上管理費應該是1.37%。擁有強大研究團隊和資金籌碼的你,即使沒有任何經驗,最起碼應當取得微弱的正收益。
2.基金經理是不斷成長和淘汰的,越老的基金經理越可靠。
隨著從業年限的增加,不能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經理會被淘汰。同時留下來的經過市場的教育,會慢慢老成,對于取得高且穩的收益有幫助。因此盲選基金的時候,最好選擇有5年經驗以上的基金經理。
3.平均每個基金經理每老一年,收益提升0.43%。
當然,并不絕對,因為方差太大了。但是總體上是這樣的沒錯,所以還是要選老的基金經理。
最后,主動管理的阿爾法是確實存在的,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手段,找出能創造阿爾法的基金經理。
$上證指數(SH000001)$ $滬深300(SH000300)$ $中證500(SH000905)$
#主被動基金PK#
@蛋卷基金 @今日話題 @基民的名義 @一顆螺絲釘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