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學家桓寬說;“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一個人要努力做到圓通而不圓滑,應變而不取巧。圓通就是隨機應變,圓滑就是投機取巧。善于應變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也是一種膽略和勇氣的積淀。
鬼谷子說,一個高明的人,在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應及時抓住事物轉化的時機,去調整或執行自己的計劃。所以學會隨機應變才能面對復雜變化的局勢,迎接各種明槍暗箭的挑戰。
01
“環轉因化,莫之所為。”
大意:就像圓環旋轉往復一樣,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一個圓環周而復始地運動,每一點都是中心對稱,看不出區別。如果一個人在平日里和危急時刻都表現相同,即使有細微差別也很難分辨,那么他就做到了鬼谷子說的這一點。
案例:
漢朝時飛將軍李廣名震天下,曾經率領百余位騎兵外出打獵,匈奴忽然來了,李廣于是命令士兵下馬并卸下馬鞍,匈奴懷疑有伏兵,因而離去。
曹操曾在行軍中遠離了水源,全軍士兵都口渴異常。曹操于是下令說:“前頭有座大梅林,梅子很多很大,而且甘甘酸酸的,可以解渴。”士兵聽了之后,都流口水了,借著這樣的激誘,使得軍隊再次找到水源。
以上兩個事例都是發生在危機時刻,如果處置不當就會軍心大亂。為將者此時必須極其沉著,在瞬間想好對策,遲疑就會態度不堅決,從而引起對方或下屬的懷疑,局面將不可收拾。
02
一個人動機純正,完全為公,就是隨機應變。一個人動機不純,完全為己,就是投機取巧。
案例:
南宋時文帝派遣劉彥之攻打河南,結果一敗涂地,士兵紛紛丟棄兵甲,軍庫因此變得空虛。一次,文帝舉辦宴會時,有一位旁觀者在座,文帝問庫部郎顧琛,府庫中兵仗尚有多少?
顧琛就詭稱說有十萬之多,至于舊庫中的兵仗則守秘,不說有多少。文帝在問了之后,正后悔失言,幸好有顧琛如此作答,內心甚為高興。
顧琛提供的當然是虛假的情報,但是他并不是因為自己徇私枉法,虧空國庫,而是顧及到軍機大事不可外泄,在緊急情況下脫口而出,說明他心里始終將安全這根弦緊繃著,所以并非投機取巧,隱瞞實情。
03
做人要內方外圓,方是方針、準則,也就是不變的原則。圓是隨機應變的變通,就是變得合理。也就是說要有個準則和底線,在這個基礎上在求變,而不是沒有條件地瞎變。
案例:
六朝時代人庾域,年少時就沉靜寡言,鄉里中人都認識他。他擔任華陽太守時,北魏軍隊圍攻南鄭,州內糧食匱乏,他非常憂慮民心會散亂。
于是他將州中數十處空倉親手逐一加上封條,同時指示將士說:“這里面的糧食都是滿滿的,足夠支持兩年,只要堅守城池即可退敵。”上下人心因此安定下來。敵軍退卻之后,他因為功績卓越被命為羽林監。
庚域其實心里應該清楚,什么時候援軍會到,自己的糧食可以堅持多久,對方的戰斗力又如何。如果他心里沒一點底,即使暫時能提振士氣,也會堅持不了多久,以后還會因為欺詐而被論罪。
所以原則和變通要有個臨界點,否則就是亂變。不可不變也不能亂變,要變得合理。
04
隨機應變是一種突發性的思維方式,但并不是突然培養起來的。那么又如何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呢?
我想首先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然后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遇事時不可優柔寡斷。
案例:
唐朝官員裴度擔任中書令的時候,一天突然有人報告說官印掉了,他卻不發一語。不久手下又報告說,依舊在原來的地方找到了,他也沒顯出高興的樣子。
有人問他為什么如此沉著,他回答說:“中書的官印掉了,頂多只是掌理文書的官吏,偷去印文書罷了。如果急著找回來,那么他們會把它丟到水里或用火燒了;慢著來,那么他們就會送回原處。”大家都很欽服他的器量見識。
裴度自己只是小官,他知道丟失的官印的分量,并非為重大案件,同時又多見不怪,鎮定自若。如果他心急如火,派人去四處搜查,大喊大叫,賊人慌張,估計真要出現他預料的結果。
05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都要與人打交道,也經常遇到一些尷尬或緊急情況如何應急處置呢?
案例:
宋英宗剛崩逝,韓琦緊急召請太子,太子還沒到達,英宗手指又能活動了。曾公亮一時大為驚愕,趕快通知暫時不要召請太子。韓琦拒絕他說,“先帝如果死而復生,已是太上皇了,更要盡快召請太子。”可見他是多么善于應變。
隨機應變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可以用含蓄和幽默的語言反擊對手,萬一失誤時要立即想辦法彌補,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或是一時無法承擔的事情,可以采取避其鋒芒,表面上答非所問,其實是迂回作戰,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