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物館
福州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位于鼓樓區八一七北路西側,坐西朝東,是福州市內現有唯一的清真寺,也是福建省內現存的四大清真寺之一。
元至正年間(1341~1368)廉訪使張孝思曾捐俸重修。明嘉靖辛丑(1541)寺毀于火災,歷時9年重建完成。寺的建筑布局類似傳統四合院,分為3進。大殿四面環繞長廊,殿中部原為一座面闊5間、進深4間的中殿,后改建成一座穿堂式中殿,形成了工字形大殿平面。寺址在城南“東鄰宮衢,西抵邑庠,南至民房,北依萬壽,縱橫深廣計有三十余丈”。
據寺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建清真寺記》碑記載,該寺初創于唐貞觀二年(628),原為五代時閩王繼鵬的太平官,后晉天福元年(936年)王繼鵬即皇位,此地改為萬壽院,元至正年間歸伊斯蘭教所有,改為清真寺。
明《閩都記》載:“真教寺在安泰橋下,俗呼禮拜寺,色目人禮拜誦經于此。國朝初建,嘉靖間毀,重建。”這是福州地方志中關于伊斯蘭教活動的記錄。元朝福州伊斯蘭教盛行,元至正年間清真寺傾圮后,明初按中國寺院形式結合伊斯蘭教要求重建。
福州清真寺內現有明朝到民國時期一共7方碑刻,分別是:明永樂皇帝敕諭碑,高115厘米,寬65厘米,主旨為敕諭保護伊斯蘭教;明嘉靖二十八年《重建清真寺記》碑刻;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七月修寺碑記;嘉慶十七年(1812年)《公置產業碑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月初十《奉憲給示勒石》;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清真寺碑記》。
各時期的福州清真寺
唐至五代
據寺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記》碑記載,該寺初創于唐貞觀二年(628年),但此說不可信。據考證,該寺址原為五代閩國閩康宗王繼鵬(王昶)的太平宮,閩永和元年(936年)王繼鵬即皇位后將宮殿舍為佛教寺廟萬壽院,元代時成為清真寺的地產。
元朝
元代至正年間,原寺因年久失修導致殿堂傾倒,后來由時任福建廉訪使司僉事的張孝思捐獻自己的俸祿銀重新修葺,寺址在福州城南侯邑官賢坊之界,東側為官衢,西側是邑庠,南邊靠民房,北邊依萬壽巷,全寺縱橫為三十多丈,約100多米。
明朝
到了明朝初年,又按中國傳統寺廟建筑形式結合伊斯蘭教要求重修,福州薩氏家族的薩琦也有捐資。16世紀嘉靖年間,金陵后學蘭敬一號召集資,購置福州南門兜洗馬橋的鋪面作為清真寺產業,以店面租金用來供給清真寺活動。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原清真寺遭大火焚毀,1541年冬季,在穆斯林張洪的倡議集資下,重建清真寺,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夏季才建成,并立有《重建清真寺》碑。明代時該清真寺主要是給福州的色目人做禮拜用的,重建后的清真寺華麗輝煌,禮拜儀式也非常隆重。
清至民國
清代福州伊斯蘭教較為衰落,清代中前期的福州清真寺主要是由外省來福州任職的穆斯林官員出資修繕、供養并維持伊斯蘭宗教教育。1921年,廈門海關監督唐柯三等人又集資修繕福州清真寺。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福州穆斯林多遷往外地甚至海外,福州清真寺衰敗嚴重。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福州的穆斯林多是由外省遷來的,政府也于1955年出資對該清真寺進行改建,但由于經費有限,僅將原來“回”字形的平面布局修為“工”字形平面,這也引發了福州穆斯林的不滿。文化大革命時期,福州清真寺大殿中的《古蘭經》木刻、匾額、碑石、古鼎等文物都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79年才在福州市宗教處協助下對該寺進行修繕。因為清真寺位于福州市中心的繁華地段,到了20世紀,寺門已經被沿街的商店所遮擋,不可看見。
1983年,福州清真寺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也是福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
1989年,在福州市穆斯林的要求下,清真寺前的商鋪被拆除并改建為帶圓形穹頂、三層磚石結構的邦克樓。
福州清真寺是福州唯一的穆斯林禮拜場所,清真寺與各界同仁聯名呼吁擴修清真寺,于2009年4月20日市政府決定,歸還清真寺歷史上流失的部分房產,結合城市改造,全面規劃重修清真寺。
2013年6月福州市民族宗教局正式啟動清真寺修建工程,于2015年12月竣工。
福州清真寺重建后,曾多次整修。本寺歷史悠久,文物眾多。現存的有寺二門的一條阿文清真言石刻門楣;一尊有阿文《古蘭經》經文的銅鑄三足鼎等,清真寺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寺建寺以來,名人輩出,多有記載,如薩琦、趙榮、馬文慶等,對其皆有重大貢獻。
福州市博物館
微信:fzs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