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創作的紀實小說《24個比利》,你一定會被發生在主人公比利身上的奇特故事深深吸引。
比利是一名重罪犯,他被警方逮捕后卻堅稱自己沒有犯過任何罪行。警方最初認為他是在說謊,可慢慢地,警方發現他的身體狀態、性格特點、說話語氣經常會發生變化,而且這一切都不像是在偽裝。
后來心理學家對比利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才知道他患有多重人格障礙,也叫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指的是一個人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格。讓人震驚的是,比利體內的人格達到24個之多,這些人格不但年齡、性格、性別、喜好各不相同,還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思考方式、自我認知,它們會不時掌控比利的身體,而掌控期間它們做過什么比利毫不知情。
由于真正犯罪的是兩個副人格,而不是主人格比利,所以比利被判無罪,但他馬上被送進了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療。
那么,多重人格障礙是如何出現的呢?心理學家認為,這與患者在童年受到的創傷有很大的關系,如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或是兒童生理、心理受到虐待,內心極為痛苦,卻又無法擺脫,便會憑空想象一個身份來保護自己。
比利就是在童年時代長期遭受繼父的虐待,繼而分裂出了“守護者”“逃脫者”“夢想家”“騙子”等身份來讓自己獲得心理慰藉。久而久之,這些身份成了他的副人格,也讓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混亂。
對于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心理醫生在治療時會嘗試多種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患者催眠,使其他人格進入休眠狀態,同時注意激發主人格的活力;另外,醫生還會鼓勵患者的主人格與副人格進行內部交流,有助于人格的融合;此外,醫生也會引導患者宣泄心中積存已久的憤怒、仇恨、悲傷等負面情緒,以誘發副人格主動解離,讓主人格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