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存的藍色星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從幾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開始,地球上的生物不斷地進行進化,最終演變出了復雜而又多彩的生態系統。
這一切本來都在悄無聲息的歷史進程中誕生與湮滅,隨著時間的流逝,許許多多的生命形式都轉瞬即逝,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當人類誕生之后,隨著人類智商的不斷提高,記憶和探索成為了例外于自然進程之外的新鮮事物,人類高度的社會化進程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工業化的社會給人類帶來了更高的物質生活,人類的數量水漲船高,特別是在近幾百年來,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幾乎呈現幾何式的增長。
但人類的進步對自然界卻并非全是好事,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人類不斷地占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造成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甚至滅絕。其中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都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但也有一些動物有幸留下了最后的影響記錄。
1、斯比克斯金剛鸚鵡,熱帶雨林中美麗的藍色精靈。
又名小藍金剛鸚鵡,生存于巴西的熱帶森林中,主要以金楓林樹的種子和堅果為食物。最早在1638年被德國的博物學家發現并命名。斯比克斯金剛鸚鵡外觀十分美麗,藍色的羽毛十分顯眼,深受當地貴族的喜愛,因此遭到了大量獵殺。另外隨著棲息地的砍伐,這種鸚鵡的數量越來越少,在2016年6月份的時候,當地發現了最后一只斯比克斯金剛鸚鵡,此后再未有新的發現。
斯比克斯金剛鸚鵡
2、西部黑犀牛,非洲中西部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
也叫做西非黑犀牛,是最稀有的黑犀牛亞種,曾經在非洲的中西部草原上十分常見,但由于人類對犀牛角的貪欲,從20世紀初期開始,西部黑犀牛遭到大量獵殺,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在短暫的保護措施下,黑犀牛的數量一度有所回升。
但到了80年代,隨著當地局勢的混亂,黑犀牛的盜獵再度興起,短短幾十年后,到21世紀初期,就已經只剩下10頭黑犀牛。2006年初期,在黑犀牛最后的棲息地喀麥隆北部草原上已經沒有發現任何一點黑犀牛活動的蹤跡,2011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宣布西部黑犀牛滅絕。
3、夏威夷烏鴉,喵喵叫的烏鴉,善于歌唱的黑鳥。
夏威夷烏鴉在當地的語言中被稱為阿拉啦,意思是善于唱歌的黑鳥,夏威夷烏鴉善于鳴叫,聲音清脆有力,體長大約50厘米左右,有十分明顯的區域性分布特性,僅生存于夏威夷島嶼的2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主要以昆蟲和植物種子為食物。
夏威夷烏鴉棲息地范圍狹小,物種數量偏少,抗疾病能力較弱,造成其滅絕的主要原因除了棲息地被破壞之外,人類捕捉和外來物種帶來的細菌等也是原因。
4、白鰭豚,美麗的“長江女神”。
白暨豚是中國獨有的水中生物,屬于淡水鯨類,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體型最大的長江水生物種。有長江女神等美譽,對天氣的變化十分敏感,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會以群體的形式在水面上跳躍,在我國古代,當地的漁民們經常根據白鰭豚的反應來判斷暴風雨是否即將來臨。
在2007年的時候,被宣告為功能性滅絕,也就是野外數量較少,已經難以形成繁衍種群,一般在宣告功能性滅絕之后的五十年后,如果沒有新的個體被發現的話,將會宣告正式滅絕。
5、英格蘭黑琴雞,被殖民者端上餐桌的食物。
新英格蘭黑琴雞在北美地區十分常見,特別是歐洲殖民之前,北美大陸上物種的種類和數量都十分豐富,但隨著殖民者的侵占,當地的許多野生的動物都遭到了滅頂之災,除了著名的北美野牛、旅鴿之外,新英格蘭黑琴雞也是其中之一。
早期的新英格蘭黑琴雞被當做是窮人的食物,但隨著獵殺的盛行,新英格蘭黑琴雞的數量急劇下降,最后一度十分稀缺,成為了高級餐廳才能享受的高級食物。
到了19世紀末期,新英格蘭黑琴雞的數量已經只剩下70只左右,隨后當地政府曾經嘗試進行保護性繁殖,數量一度恢復到了2000多只,但由于管理不善,一場大火將一切努力付之一炬,1932年,最后一只雄性新英格蘭黑琴雞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新英格蘭黑琴雞是美國第一次嘗試保護的物種。
6、白鱘,長江中“活著的古生物化石”。
和白鰭豚一樣,白鱘也是長江中稀有的物種之一,是長江中古老的生物物種,有“活著的古化石”之稱,但在2020年初,白鱘被宣告功能性滅絕。
7、北部白犀牛,性情溫順的非洲第二大陸生動物。
犀牛是目前世界上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陸動物,其中以北部白犀牛體型最為壯碩,頭頂尖角,身披鎧甲,被稱為“武士”。北部白犀牛雖然體型大,但性情卻十分溫順,因此很不容易被盜獵。
由于保護措施的不力,盜獵現象不絕,北部白犀牛的數量持續減少,2018年的時候,蒸魚1973年的最后一只雄性白犀牛“蘇丹”死亡,只留下兩只年幼的雌性白犀牛,北部白犀牛的滅絕已成定局。
8、平塔島象龜,發現即滅絕的孤喬治,獨自延續了物種上百年歷史。
平塔島象龜生活在南美洲厄瓜多爾的岸外島嶼平塔島,成年象龜的體重可重達200多公斤,壽命可達上百年。曾經被歐洲冒險航海者作為食物補給肆意獵殺,1972年,人們發現了最后一只平塔島象龜,但遺憾的是發現就意味著滅絕,這只孤單的象龜被命名為孤獨喬治。2012年的時候,孤獨喬治死亡,它獨自延續了這個物種上百年的歷史。
9、哥斯達黎加金蟾蜍,氣候變化的受害者。
哥斯達黎加金蟾蜍主要生活在當地的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中,在蒙特維多云霧森林保護區中,金蟾蜍生活在其中一個狹小的水塘中,但由于氣候逐漸變得干燥,以及酸雨等原因,金蟾蜍在短期內就迅速滅絕了。
10、比利牛斯山羊,曾經嘗試克隆來拯救的物種。
比利牛斯山羊
比利牛斯山羊是比利牛斯山脈中獨有的一個物種,在眾多的已滅絕動物中,比利牛斯山羊的經歷較為獨特,其曾經被嘗試用克隆技術來復活,但最終失敗了。
比利牛斯山羊有一對長達1.4米的長角,一度被獵人們所喜愛,但過度的狩獵導致了比利牛斯山羊的數量銳減,由于保護措施的姍姍來遲,最終在2000年的時候,最后一只野生的比利牛斯山羊死于暴風雨夜被雷擊倒的大樹之下。
11、失去棲息地,在人類的獵殺下進退兩難的墨西哥灰熊。
墨西哥灰熊是北美地區罕見的動物,體型比歐洲地區的灰熊要小一些,主要生活在墨西哥偏僻的山區中,但由于人口數量的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最終導致墨西哥灰熊的棲息地被占據。進退兩難的墨西哥灰熊與人類發生了沖突,但面對獵槍,墨西哥灰熊毫無招架之力,在1964年就遺憾地消失了。
12、雷仙島秧雞,因為外來的兔子而滅絕的鳥類。
雷仙島秧雞體長只有15厘米,并不會飛行,只生活在雷仙島。其滅絕的原因有些出人意料,竟然是因為外來物種兔子的入侵,導致了其生存環境以及繁殖環境被破壞。
在1900年的時候,雷仙島秧雞的數量尚且有2000多只,但隨著兔子被引入島嶼,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兔子大量繁殖,它們不但吃掉了大量的植物,還將雷仙島秧雞產在地面上的卵踩碎。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在1923年的是,就只剩下兩只。而1891年被引入中途島的雷仙島秧雞因為美軍登陸帶去的大家鼠而在1944年滅絕。
13、巴基斯坦沙貓,沙漠中的勇士,被作為貴族的寵物而滅絕。
巴基斯坦沙貓是一種十分耐寒的貓科動物,野生的沙貓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區,以蜥蜴、蝎子等小動物以及昆蟲作為食物,在條件惡劣的環境下,巴基斯坦沙貓能很好的生存,被稱為沙漠中的勇士。
巴基斯坦沙貓性情又十分溫順,因此被一些貴族作為寵物飼養,但遺憾的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沙貓很難繁殖,要想飼養,只能在野外捕捉,最終被捕捉殆盡了。
14、命運坎坷的澳洲袋狼,茍延殘喘幾千年仍未逃脫滅絕的命運。
袋狼也叫做塔斯馬尼亞虎,是澳洲本土物種,由于澳洲遠離其它大洲,因此當地的動物有獨特的進化軌跡,有袋類動物就是其主要特色,澳洲袋狼也是近現代唯一的一種有袋類食肉猛獸。
澳洲袋狼的命運十分坎坷,早在幾千年前,跨海登陸的人類帶去了家犬,這些被遺棄的家犬恢復了其狼族本性,野化成功后對當地本土的袋狼形成了物種優勢,袋狼的棲息地被不斷壓縮,最終在塔斯馬尼亞島嶼茍延殘喘。
但命運并沒有眷顧它們,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成為壓垮它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殖民者將這里建設成了畜牧場,袋狼被當做偷羊賊被獵殺,最后一只袋狼在1936年因高溫暴曬死于澳洲的一個動物園中。
15、渡渡鳥,肥碩的身材實際是一種誤讀。
渡渡鳥是毛里求斯的國鳥,但即便是當地人,如今也沒有見過真正的渡渡鳥,因為其早在17世紀就滅絕了。滅絕原因是因為殖民者帶去的外來物種的入侵,犬、老鼠以及豬等外來物種將不會飛翔的渡渡鳥作為食物,最終導致了渡渡鳥在短時間內滅絕。
渡渡鳥是鴿子的一種,不會飛翔,在地面上跑動,由于沒有天敵,因此渡渡鳥并不善于奔跑,體型較大,但并不肥碩,現有的圖像中渡渡鳥通常被描繪出一幅肥碩的模樣,這其實是一種誤讀,其來源是歐洲畫師的筆下,但其素描的樣本卻是被人工飼養的過度肥胖的渡渡鳥,而這種形象一直流傳至今。
這15種動物已經滅絕,雖然再也見不到了,但至少留下了影像供人憑吊,這些動物最后的圖像也提醒著人們要時刻注意保護野生動物,已經失去的無法追回,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從現在開始,保護野生動物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