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二七 · 主播:藍心
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思想豐滿的人,一人便是星辰大海,不被任何人左右,只走屬于自己的路。
?點上方綠標(biāo)可收聽369主播朗讀音頻
巴爾扎克有句通透的人生箴言:“世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jié)果完全因人而異 。”
的確如此,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不同的境界做出不同的選擇,自然就有不同的結(jié)果。
弱者習(xí)慣合群,害怕被邊緣化,一直隨波逐流,最終泯然于眾人矣。
強者善于互助,彼此旗鼓相當(dāng),和而不同,這才是交際的最高境界。
智者享受孤獨,敢于從繁雜的世界脫離出來,感受寧靜致遠的魅力。
01
弱者,習(xí)慣合群
有兩兄弟同在一個學(xué)堂讀書。
起初二人非常刻苦,全部精力都在學(xué)業(yè),但弟弟定力不佳,看到其他學(xué)生只知貪玩,總感覺自己如同異類。
一日深夜,兄弟二人仍在溫習(xí),有位師弟經(jīng)過,便怪聲怪氣地說:“只知道讀書,一點不懂與人相處,怪不得沒人愿與你們相交。”
次日,哥哥照舊專心致志地讀書,弟弟卻跑去與他人談天說地。
此后,弟弟跟著他們一起逃課,偷懶睡覺,打成一片。
哪怕心里內(nèi)疚,也強迫自己迎合他們,生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合群。
久而久之,學(xué)業(yè)一落千丈,失去斗志,再也無心學(xué)習(xí)。
三年之后,哥哥順利考取功名,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弟弟則整日待在家里碌碌無為,晃晃度日。
人總會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看的過于重要。
但隨波逐流卻只會讓自己湮沒在群體之中,泯然眾人而矣。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可悲的是,弱者不會再造模子,而是套上別人的模子,最終與他人無異。
活在別人的眼里,不僅失去了自我,還消耗時間。
不少人都聽過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樵夫和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手里牽著的羊在吃草,于是拉住樵夫要和他聊天。
樵夫停下來和牧羊人嘮了一整天嗑,羊吃飽后牧羊人回家,樵夫卻空手而歸。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罵的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這雖然是個寓言故事,但卻揭示了很多人在現(xiàn)實中的社交狀態(tài)。
熱衷合群的人,往往是想得到群體的認(rèn)可。
其實,擔(dān)心被孤立、被排斥,只是專屬弱者的生存憂慮。
荀子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惽惽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意思是一個人若沒有清晰的目標(biāo),則不會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一個人若無法專心致志的做事,則無法取得顯赫的成績。
心無明志,天天混跡無用的飯局,低質(zhì)的談話……最終,收獲的不是人脈,而只是一個迷茫弱小的自己。
02
強者,善于交際
很多人以為,因為有好的人脈而事業(yè)蒸蒸日上,大多是源于善于交際。
但其實,所謂的交際并非只是相識而已。
或者說,單靠表面上的客套,是無法激活人脈的真實潛能。
而所謂的為人脈,是需要自身的才華、人品、性格支撐起來的關(guān)系。
強者之間的交際,更多的是善于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優(yōu)點,取長補短,日漸增益。
1924年,沈從文心中懷揣國立大學(xué)文憑和文學(xué)夢,置身從湘西來到北京。
在北京奮斗的這段時間,生活窮困,但從未放棄。
面對現(xiàn)實,他嘗試向京城幾位知名作家求助,其中就有郁達夫。
此時,郁達夫在大學(xué)教書,事業(yè)也非盡如人意,教的是自己不喜歡的課;創(chuàng)辦的雜志也被迫停刊。生活低迷消沉。
收到來信,郁達夫一來想看看還有誰的命運比他還坎坷,二來那時的知名作家都有提攜后輩的傳統(tǒng),于是持信探望沈從文。
當(dāng)時北京大雪地尺,沈從文屋內(nèi)如冰窖,裹著被子,抗著饑餓,凍紅的手在書桌上執(zhí)筆寫字。
郁達夫看到此景心感觸動,隨即帶著沈從文去飯店吃頓飽飯。
雖說一頓飯不足以緩解困境,但這是對他這份堅韌的認(rèn)可。之后,郁達夫又把徐志摩介紹給沈從文相識,得到徐志摩的大力推舉,沈從文在文壇一發(fā)不可收拾,短短幾年就出書立作。
郁達夫也被沈從文的精神所感染,重新振作起來,事業(yè)上更是否極泰來,抓住新的契機扭轉(zhuǎn)局面。
高質(zhì)量的交往,總是發(fā)生在兩個優(yōu)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zhì)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從古至今,所有名仕名流身邊總不缺乏另一群造旨非凡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世間亙古不變的規(guī)則。
優(yōu)秀的人,往往對自己的人生有著精確規(guī)劃,他們所走的每一步路,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為了能與更優(yōu)秀圈層里的人同行。
唯有使自身變強,優(yōu)秀的圈子人脈,都會不請自來。
03
智者,享受獨行
周國平在自己的書中提過這樣一個問題:
怎么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
怎么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
因為發(fā)現(xiàn)自我是一場孤獨的修行,需要和內(nèi)心深處對話,聆聽內(nèi)心真實的聲音。
2010年,蔣勛因急性心肌梗塞做了心臟搭橋手術(shù),在經(jīng)歷過生死劫難,越發(fā)覺得該給自己換一個生活環(huán)境。
遠離喧囂的城市,回歸到本真的自我中去。
年輕時他游走于巴黎、紐約,去了世界很多地方,走過風(fēng)華、看遍美景、也曾見識榮枯。
如今更向往的是回到池上,一座臺灣東部靜謐的小村莊。
在那里蔣勛找到了自然的秩序,找到了生命的秩序。
在靜的只能聽見呼吸的日子里,他明白了孤獨即生活。
每天早起出去散步,是開啟一天的儀式,用手機記錄四季的美景,隨走隨拍,是他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的方式。
每當(dāng)星空升起,安靜而又充實,他便坐到書桌前,開始一天的回憶錄,寫下在池上生活的碎片和感悟。
蔣勛在池上尋到了一處心靈的充電站,獨自花了六年,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池上日記》。
人們行走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內(nèi)心浮躁是無法體會到獨自的寧靜、領(lǐng)略獨處的情懷。
只有追逐智慧的人才能享受到寧靜致遠的獨特魅力。
蔣勛就是這樣一個寡染以清心的智者,而他在《池上日記》這本書中也說到過:“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壞,有的只是找到平衡,人生亦是如此,如何找到平衡點是大智慧。”
在池上,他找到了平衡,讓生活慢下來做自己平衡,這份平衡,也使他對藝術(shù)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大多數(shù)人不可能如蔣勛這般自由,拿上些簡單的衣物,就能去往修行的路上。
但我們可以選擇,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給自己泡杯茶,拿本書,或者靜靜地坐著。
暫離紛擾的社交,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全身心感受自我,感受游散在外的靈魂重歸體內(nèi)。
在獨處過程中,獲得人生感悟,讓靈魂再次升華,這正是智者追求的獨行。
04
三毛在《簡單》中寫道: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深有同感。
生而為人,本就只是來這世上暫坐,如果還要抹去自我,迎合他人,實在可悲。
與其如此,不如堅持心中所想,默默努力,吸引更多同頻人相隨,成就彼此。
好比,思想豐滿的人,一人便是星辰大海,不被任何人左右,只走屬于自己的路。
前路漫漫,星河長明,你我都在人生路上。
點個“ 在看”愿你活出自我,照亮漫長歲月。
作者:八二七,本文首發(fā)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讀書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