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一個經濟實力很強的省份,2021GDP超過7.3萬億,排在全國第4位。同時浙江還是一個陸地面積很小的省份,全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都在450公里左右,陸地面積僅10.55萬平方公里。
但是浙江的人口一點也不少,2021年末的常住人口為6540萬。
浙江不僅陸地面積小,還是一個以山區為主的省份,全省的山地面積占比高達74.6%,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說法。
用如此之少的耕地面積,養活了這么大量的人口,浙江到底有何秘訣呢?
秘訣就在海洋,浙江東側全部臨海,海域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倍還多。而且浙江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海島就有2878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
浙江共有11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之前很多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嘉興和湖州當初都屬嘉興專區,金華專區拆分形成了金華市和衢州市等。
但是關系最特別的當屬寧波和舟山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全國共有15個副省級城市,浙江就占了2個,寧波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寧波是浙江的核心城市之一,經濟體量大、人口多,輻射能力強。
而舟山市正好相反。常住人口只有116萬,是浙江人口最少的地級市。2021年的GDP剛超過1700億,也是浙江經濟最差的市。
而且舟山位于寧波市東側,是全國第一個由群島組成的地級市,交通基本依賴于寧波。
按理說,以兩地這樣的關系,寧波應該早就吞下了舟山,成為其下屬的縣市。為何至今兩地都還是互不隸屬呢?這還要從兩地的區劃調整歷史說起了。
1949年浙江解放之后,存在寧波專署、寧波市兩個概念,而且都是地級政區。
寧波專署的范圍比較大,主要是現有寧波市區以外的各縣,以及紹興市、臺州市的一部分。
而寧波市的范圍較小,主要管轄現在的城區部分以及鎮海及周邊區域。
地市分置,當時全國都是如此設置的。不同的是,只有實力比較強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是和地區平級的地級市,而且中間也不會被地區代管,寧波就是如此。
這個時候的舟山,還叫定??h。1949年7月,定??h在寧波莊橋正式成立。因為當時我國海軍力量薄弱,很多沿海地區解放得比較晚。1950年5月,定??h政府還正式搬遷到定海縣城關。
這時候的沿海地區依然是不穩定的,所以在1953年之前定海一直是歸屬于寧波專區。注意,并不是歸屬于寧波市,這在當時是2個概念。
1953年,舟山專區成立,將定??h拆分成定海、普陀、岱山3個縣,還劃入嵊泗縣。當時嵊泗縣并非是浙江的政區范圍,而是隸屬于江蘇省松江專區。
這個時期,舟山專區、寧波專區、寧波市,都是3個同級的地級政區。
1983年,寧波地市合并,成立地級寧波市,劃出了部分縣市。現在的寧波市,下轄6區、2縣、2市。
舟山也緊隨其后,在1987年,完成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舟山市,下轄2區、2縣。
也是在1987年,寧波被批準成為計劃單列市,1994年被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很多人對副省級城市有一個認識誤區,就是認為副省級城市不是地級市,其實這是不對的。根據我國的政區設置體系,是沒有副省級城市這一級政區的。只是對部分地級市給予副省級的級別,同時賦予一些省級社會經濟事務管理權限。
從根上講,副省級城市依然是地級市,所以副省級城市是不可能對地級市有領導權的。
從兩地的政區調整歷史可以看出,浙江設置舟山市肯定是其特殊原因呢?具體是什么原因,其實要分為兩個階段來看。
第一、在七八十年之前,農業社會時期
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
當時浙江省的實情就是地少、人多,如何解決吃飯問題呢?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浙江豐富的海岸線、廣袤的海洋,就成為重要的解決途徑。
舟山是一個海島型城市,漁業資源十分豐富。1951年,舟山就貢獻了5.65萬噸海產品,在全省占比為50.99%,在全國的占比為6.93%,足以證明舟山當時的農業地位。
自此之后,舟山的海產品產量年年增長,到1978年的時候已經達到48.77萬噸,在全省的占比為59.7%,在全國的占比13.57%。
所以就憑超過全省半數的海產品量,寧波就難以吞下舟山。
第二、八十年代之后,港口貿易發達,兩市主動合作
八十年代之后,我國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浙江的工商業開始崛起,靠著臨海的優勢,浙江的經濟迅速發展,港口業也蓬勃興起。
2016年,寧波港和舟山港正式合并,對外使用寧波舟山港,這是合并并不是吞并。。2021年,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完成12.24億噸,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這個時候,舟山市的航洋區位優勢凸顯。
那么未來寧波和舟山依然是合作關系,而不是吞并關系。根據浙江省的規劃,寧波市是帶動全省發展的雙核心之一,唱響杭甬雙城記。杭州爭取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寧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但是寧波創建海洋中心城市,舟山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所以未來兩市抱團發展的前景依然十分光明,至于寧波能否“吞的下”舟山,已經不是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