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水與道相似,因為它從不會居高臨下,不會以偏見待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
一個人看不慣別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看不慣的人,是沒有思想的人;看不慣不是我們看不起他,而是我們看不慣他的行為;看不慣他所做的一切,是我們看不慣他的態(tài)度。”——金庸《射雕英雄傳》書中金庸先生曾在書中說:“世間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但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處,也會有一些不合時宜的人和事出現(xiàn)。很多時候人都會看不慣一些人或者事,其實真正看不慣別人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看不慣”。看不慣,就是自己境界不夠,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絕對的對與錯,都只有相對而已;那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絕對對與錯的答案,都只是相對而已;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看不慣的。
每個人的人生路上,總會遇到很多人和事,有的人和你相處難受,有的人和你有仇,有的人和你對與不對,但不管遇到什么人和事都要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是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莫以為自己做的事情很小或者沒有做什么,就是在善良。因為在善良中,每個人都有被包容的一天。可是,當(dāng)我們想要傷害一個又是你的朋友時,不是你幫了人家一次后就會忘了之前所犯下的錯誤,而是當(dāng)這個對與錯都已經(jīng)過了被原諒后仍然不改初衷,那么這種傷害最終必然還是會在我們自己身上上演。《孟子·離婁上》中說:“茍全性命于亂世,不顧榮辱而為之者,雖千萬人吾往矣。”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被別人看不慣,首先就得不要再為眼前的任何事而擔(dān)憂。
智者懂得換位思考。古訓(xùn)說:“各相責(zé)天昏地暗,各自責(zé)天清地明。”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分歧,與其一味地相互指責(zé),不如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在面對一些棘手的事情時,我們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不同的情景下,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當(dāng)我們看到問題時,要學(xué)會理解對方的難處,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去看待對方的行為甚至是言行。這樣做,才能讓對方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察覺。當(dāng)我們看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時,也要學(xué)會換位思考:是不是因為我的行為讓他感覺到了我的難處而生氣?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nèi)绻娴南胍淖冏约旱目捶ɑ蛘邞B(tài)度時,一定要先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古詩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位不同,同樣的事物,也有截然不同的風(fēng)景。管中窺豹,看不到豹子的全貌;盲人摸象,摸不出大象的原形。
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世界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孟子》中說:“不怨天也不尤人,不見。”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當(dāng)我們心存寬容、以善待人時,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會得到自己的尊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xué)會寬容待人,以善待人,讓自己的心平和一些,這樣我們就會在相處中得到很多的快樂。
達人懂得尊重不同。《道德經(jīng)》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生迥異,不同的經(jīng)歷和背景,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對世間萬物的見解也就因人而異。有些事注定無法勉強,有些人注定講不通道理。所以,要懂得順其自然,因材施教。對于無法理解的人,三緘其口才是最大的尊重。
人生的境界,需要修煉。有一句話說:“人活著不能活成什么樣子,如果活成了什么樣子,就是在放棄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境界不是我們看不慣別人,而是我們看了別人之后,從對方身上學(xué)到了什么。所以,我們在人生中遇到任何人,不管什么態(tài)度或者行為,只要你學(xué)到了這兩點,你就能夠看清所有的一切。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修煉自己的境界,只有修煉自己的境界了,你才能夠看不慣別人。
古人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人順眼,事事順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自己看不慣,和別人無關(guān),問題不是改變別人的言行,而在于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
學(xué)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不同,人生才會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