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安史之亂”。
面對叛軍勢如破竹般的進攻,唐玄宗被迫拋棄了他的帝京長安,向著西南方向的蜀地逃亡而去。
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玄宗的兒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靈武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是為唐肅宗。
肅宗登基之初,叛軍勢力猖獗,國家危在旦夕。因此,如何在困境中號令全國、平定叛亂,是當時的重中之重。但當時的肅宗身邊,能夠用得上的文武百官,還不到三十人,手下的士兵大多也是老弱病殘。僅憑這點力量,何談消滅叛軍?
為此,肅宗想到了一個能扭轉乾坤的人,此人正是素有“白衣宰相“之稱的李泌。
李泌之才,自然不用多說,自幼聰慧無比,具有神童之稱。機緣巧合之下,被玄宗征召入朝,一番考驗下來,李泌的才華,讓玄宗驚訝無比,遂將他安排在了太子李亨身邊,陪其讀書,二人也因此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六神無主之際,肅宗立馬命令手下帶著他的詔書,去請李泌出山。
李泌奉詔到達靈武后,面對當時錯綜復雜的局勢,立刻給肅宗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針對當時的局勢,他對肅宗說道:“其一,安祿山把搶來的金銀珠寶和女子盡數運往老巢范陽,就沖這點來看,他哪里有雄踞四海的大志?不過是一些鼠目寸光之輩罷了,陛下不必過于擔憂!
其二,縱觀安祿山的反叛,其手下只有史思明、安守志、田乾真、張忠志等少數人為他出力,少數走卒為他獻策,其他的都是被迫行事。我們只要策略得當,叛軍必然會發生內訌。到時候,平定叛亂指日可待。“
據此,他向肅宗建議:“以其長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統領大軍,剿滅叛軍。之后,為了讓李泌方便行事,肅宗提出要拜李泌為相,但他就是推辭不受。肅宗無奈,為李泌賜紫袍一件,同時特設了一官職,加封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
臨危受命的李泌,遂開始了平叛大業。他的平叛計劃,分為兩步。
第一步:讓肅宗命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佯攻叛軍老巢范陽;命郭子儀渡過黃河,占領河東。由此一來,史思明不敢離開范陽,張忠志不敢離開常山;同時安守忠、田乾真也不敢離開長安。如此,安祿山身邊就剩下了一個阿史那承慶。
李泌此計,用兩路人馬,一下子使得安祿山的四個將領不敢輕舉妄動,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唐軍的壓力。
第二步:命郭子儀保持長安和洛陽的交通保持通暢,同時肅宗坐鎮鳳翔,與郭子儀、李光弼部遙相呼應,輪流出擊。叛軍救范陽,我們就進攻長安;叛軍救長安,我們就進攻范陽,兩支軍隊以車輪戰的形式,讓叛軍從范陽到長安數千里的戰線上疲于奔命。
然后我軍以逸待勞,如果敵人到來,就避其鋒芒,等敵人退去的時候,再從背后攻擊他們,不攻擊他們的城池,也不切斷他們的道路。總而言之,就是不與叛軍正面交鋒,以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為主,在運動戰中拖垮敵人。
總結起來,就是十二個字:“敵駐我擾,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最后,等到第二年春天,以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使,從塞北出擊,與李光弼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直搗范陽,覆其巢穴。至此,叛軍無路可退,原地堅守又難以自安,到時候再命令大軍從四面八方形成合圍之勢,從而將其一舉殲滅,安祿山必定束手就擒。
李泌說完 ,肅宗連日來緊鎖的愁眉終于舒展了開來。接下來,就是行動的時候了。
公元757年二月,肅宗聽從了李泌的建議,將朝廷遷到了鳳翔,光復長安的反擊戰,就此正式打響。
二月十一日夜,郭子儀率軍到達河東城下。
在肅宗抵達鳳翔十日后,隴右、安西、河西、西域的兵馬也先后抵達。與此同時,江淮兩地的支援的錢糧、物資也陸續抵達。逃亡的士兵以及百姓聽說肅宗抵達鳳翔,紛紛前來投奔。
所有的一切,都在朝著李泌的計劃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消滅叛軍指日可待。
可偏偏,這意外就出現了。而這個意外,沒有出現在別人身上,偏偏出現在了肅宗李亨的身上。
當一切準備就緒后,李泌乘勢向肅宗重申了此前的戰略,希望集結重兵,直搗安祿山老巢范陽。
然而,事與愿違,他的提議遭到了肅宗的否決。目光短淺的肅宗,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在如此大好的局勢之下,非要嚷嚷著克服兩京。
他對李泌說道:“如今各路大軍云集,錢糧物資啥都有了,我們要啥有啥,應該趁士氣高漲之際,收復兩京,為何要長途跋涉數千里去進攻范陽,這不是舍近求遠嗎?
“今大眾云集,庸調亦至,當乘兵鋒據其腹心,而更引兵東北數千里,先取范陽,不亦迂乎?”——《資治通鑒》
李泌沒有想到,肅宗竟然會出爾反爾。去年冬天,他還信誓旦旦答應了自己的計劃,到了現在,卻又要反其道而行之,這不禁讓李泌擔憂了起來。
于是,他又對肅宗說道:“以我們現在的兵力,克服兩京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可一旦這么做的話,讓叛軍有了喘息之機,他們的實力遲早會恢復過來,到時候我們也會再次陷入困境。”總而言之,這絕非長治久安之策。
“今以此眾直取兩京,必得之。然賊必再強,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資治通鑒》
對于李泌的勸說,肅宗讓他拿出可信服的理由。
李泌無奈,此時此刻,他恨不得一巴掌呼死肅宗,但為了國家著想,他只好耐著性子再次給肅宗解釋了起來:“李哥啊,我們現在的主要資本是西北邊塞的兵以及胡人的兵,他們生性耐寒,但害怕炎熱,趁他們士氣正盛時攻擊叛軍,絕對沒有啥問題。但是,現在的季節已經接近暮春,就算克復兩京,那時候天氣也已轉熱,我軍中的西北將士必定難以適應,到時候歸心一動,必定難以挽留。
再者說,如果叛軍逃回范陽,等緩過勁來,等到我西北軍撤離中原,必然會卷土重來。如此一來,這場戰爭便永無休止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將兵力投入到燕趙寒冷之地,掃蕩叛軍巢穴,令其無路可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禍亂。
“今所侍者,皆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若乘其新至之銳,攻祿山已老之師,其勢必克。兩京春氣已深,賊收其余眾,遁歸巢穴,關東地熱,官軍必困而思歸,不可留也。賊休兵秣馬,飼官軍之去,必復南來,然則征戰之勢未有涯也。不若先用兵之于寒鄉,除其巢穴,則賊無所歸,根本永絕矣。” ——《資治通鑒》
李泌給肅宗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地勸他回心轉意。但肅宗這家伙,根本聽不進去李泌的意見。李泌劈里啪啦說了一大堆,他回答給李泌的只有一句話。:“朕急于贏回太上皇,所以不能聽從你的建議。”
說好聽點,是為了迎回玄宗,說難聽點,就是鼠目寸光,急于在天下人跟前展示自己而不顧大局。所以,論戰略眼光,他李亨比起李泌,差了十萬八千里。
此后,為了順利收復長安,郭子儀決定先行攻下潼關。
公元757年二月下旬,郭子儀派其子郭旰、兵馬使仆固懷恩、兵馬使李韶光,大將軍王祚四人率本部主力向東渡過黃河,進攻潼關。唐軍的到來,讓守城的燕軍措不及防,一番交戰下來,扔下了五百多具尸體倉皇逃竄。
另一邊,安慶緒得知唐軍進攻潼關,急忙派安守忠過去增援。
面對燕軍的瘋狂反撲,唐軍以慘敗告終,不僅損失了一萬多人,還搭上了李韶光和王祚的性命,突圍出來的仆固懷恩和郭旰只好退守河東,等待機會。
四月,肅宗等不及了,他決定集中兵力,一舉克復長安,遂擢升郭子儀為司空兼天下兵馬副元帥之職,命其移師鳳翔。四月底,郭子儀與王思禮部在咸陽西南匯合,與屯兵在長安西郊的叛軍安守忠、李歸仁部展開了對峙。
這一對峙,就是七天七夜,在這期間,唐軍始終不能前進分毫。
時間來到了五月初六,安守忠先動了,他命令軍隊佯裝后撤。而這時,郭子儀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當叛軍佯裝后撤之時,他誤認為叛軍要真正撤退了,遂命令全軍出擊。
他的這一舉動,正中安守忠下懷。結果,唐軍被叛軍以九千精銳合圍,面對強悍的叛軍,此戰唐軍大敗,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回武功。
兩場戰爭,都以唐軍的慘敗告終。此時此刻,郭子儀終于意識到了叛軍的強悍,他深知,憑眼前的這點兵力,要想光復兩京,那無異于天方夜譚。
因此,他建議肅宗向回紇求援,請求他們發兵相助,肅宗同意了他的建議。
這年九月,回紇的葛勒可汗派遣其子葉護率四千余名精兵抵達鳳翔。看著援兵到來,肅宗大喜過望,立即設宴款待,并賞給了葉護大量的金銀財帛。
九月十二日,肅宗發布了總攻的命令,由廣平王李俶率領朔方、西域、回紇等部共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由鳳翔向長安挺進。
二十七日,唐軍抵達長安西郊香積寺。與此同時,叛軍首領安守忠、李歸仁也率十萬大軍在香積寺以北擺開了陣勢。
能不能克復長安,就在今天了,就在這場自安史之亂爆發以來,雙方會戰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中了。
十五萬對十萬,究竟鹿死誰手,讓我們接著繼續看下去。
這場戰爭,隨著李歸仁的率先挑戰而爆發。此役,雙方都沒有退路,于是紛紛拼盡了全力,戰爭一直從中午打到了晚上,盡管過程慘烈無比,但依然未分出勝負。
關鍵時刻,郭子儀得到消息,在戰場東面,安守忠居然埋伏了一支伏兵,準備趁雙方激戰正酣時,他出其不意,派伏兵繞到唐軍身后突襲,到時候唐軍陣營大亂,想不失敗都難。
他的算盤打得雖好,但這一舉動卻被唐軍的偵察兵給發現了,報告給郭子儀后,郭子儀立即命令仆固懷恩帶上一支回紇騎兵,直撲燕軍的埋伏之處,迅速將這支伏兵殲滅。
仆固懷恩沒有讓郭子儀失望,他將埋伏的燕軍打了個全軍覆沒。
得知伏兵被殲,燕軍深知自己最大的后手沒有了,士氣大受打擊,唐軍與回紇兵一鼓作氣,阻斷了燕軍的退路。
至此,燕軍終于全線潰敗,死傷六萬多人。克復長安的戰爭,以唐軍大獲全勝而告終。
九月二十八日,唐軍浩浩蕩蕩進入長安城中,宣布了長安的光復。
看著被叛軍占領了一年多的長安城,眾人都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老百姓更是熱淚盈眶,他們在燕軍的殘暴統治之下,終于迎來了曙光。
光復長安后,郭子儀乘勝揮兵東進,又相繼收復了潼關以及華陰、弘農二郡,兵鋒直指東京洛陽。
與此同時,當安慶緒得知長安失守的消息,驚恐萬分,他深知郭子儀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洛陽,于是立即調集了洛陽所有的兵力,命嚴莊率領,前往增援洛陽的門戶陜郡,與唐軍決一死戰。嚴莊到達陜郡后,與守候在此的張通儒合兵一處,共計十五萬人,打算死守陜郡。
十月十五日, 廣平王李俶率領唐軍以及回紇軍抵達曲沃(今三門峽市曲沃鎮),以郭子儀為前鋒,率部推進,郭子儀在新店(三門峽市西南方)與燕軍展開了激戰。
當時,燕軍依靠著地形的優勢,居高臨下進攻唐軍,隨著時間的推移,唐軍漸漸處于下風。這時,燕軍看到唐軍敗跡顯露,遂決定順著山勢俯沖而下,打算對唐軍發動致命一擊。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回紇兵出現在了燕軍身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燕軍發起了進攻。原來,當燕軍與郭子儀遭遇的時候,注意力全部在眼前的唐軍身上,萬萬沒有想到會被人抄了后路。
隨著唐軍與回紇兵的前后夾擊,燕軍腹背受敵,士氣低落的他們再也無心戀戰,紛紛棄城而逃。郭子儀抓住機會,回師反攻,將燕軍殺得尸橫遍野。經此一戰,十五萬燕軍死的死,逃的逃,所剩無幾。
眼看大勢已去,安慶緒的心腹嚴莊和張通儒只好放棄陜郡,逃回洛陽。
在洛陽的安慶緒看到他們狼狽逃回,把所有本錢都折在陜郡的他自知大勢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拋棄洛陽,帶著所剩殘部,逃回河北。
公元757年十月十八,東京洛陽宣布光復。
至此,肅宗光復兩京的目標終于實現。
但是,肅宗僅僅得到了眼前的利益,因為他的一意孤行,沒有聽從李泌的建議,唐軍失去了一次直搗叛軍老巢,全殲叛軍的機會,以至于在不久之后,果然如李泌所料,逃到范陽的叛軍重整旗鼓南下,戰爭又出現了反復。
而肅宗這一錯誤的決定,致使本來可以提前結束的“安史之亂”又持續了五年之久,這五年的影響,對唐王朝而言,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因為終肅宗一朝,唐軍一直未能完全收復河北諸鎮,甚至在此后的一百年里,至唐朝滅亡。河北地區始終被強藩割據,長期脫離于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險些淪為外邦。
而這一切,追根溯源,起源于肅宗的那一次錯誤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