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俄國屠格涅夫寫過一篇小說《羅亭》,其中羅亭這個人物形象,讓人影響深刻.
一個貴族青年,有錢,有地位,受過良好教育,思想進步,是挽救社會的中流砥柱.
可悲慘的是,他從未付出過實踐.
最后名副其實的被稱為“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
說實話,光說不做,有再好的構思,再崇高的理想與抱負,那都是空談.
記得馬云說過一句話,把當代年輕人的現(xiàn)狀,總結地淋漓盡致。
“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還是走原路。”
有時候,想一想也可笑,每個人都想改變,可就是抵抗不了那顆偷懶的心。
明明給自己定制好計劃,一年減肥10公斤。
明明下定決心,每晚看半小時書。
明明為了自己身體好,規(guī)定睡前喝一杯牛奶。
明明一股勁提升自己,多考幾個證。
明明激勵自己換工作,多點存款。
結果,真的只有“明明”。
假設、倘若、如果等詞,真的成為現(xiàn)實,那肯定不是動動嘴皮子。
02
稻盛和夫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假裝式努力,持續(xù)性幻想,睡前給自己打雞血,醒來還是老樣子。”
嘴上喊著減肥的人,從不會錯過夜宵。
心里下定決心的人,眼前從不離手機。
與其睡前喝牛奶,還不如吃一碗泡面,喝一杯可樂來得痛快。
當其遇到瓶頸時,才會想到提升自己。
反之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結果一痛再痛。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有一句很火爆的話:
“反正也賺不到錢,還不如出去玩。”
這種態(tài)度,表面是一種豁達,實則是一種悲哀。
成年人逃避很容易,可這不是辦法。
當你放棄努力的時候,別人卻在超越你。
那時候在回過頭來,顯然你永遠在自己的圈子里徘徊。
03
做人都?有一個通病,太相信時間,總給自己留退路。
今天沒做的事,總想留給明天。
明天沒做的事,總找各種理由推脫。
好像為了讓自己內心得到點假安慰,總做一些表面很忙的事情來彌補自己,這樣就可以相當其然地告訴自己“我沒有虛度光陰”。
其實就像盛和稻夫說的那樣:
“很少去反思自己做的工作是否值得,到底是在做事,還是在假裝讓自己很忙碌,以躲避不想做的事。”
“擺爛”兩個字,網(wǎng)絡流行詞,也是我們年輕一代的真實寫照。
反正都辦不到。
反正努力了也不會成功。
反正想那么多也沒用。
反正一直學習也不能保證未來。
反正怎么做,都達不到別人的要求。
反正……
太多的反正,給了自己太多松懈的機會。
一次機會沒抓住,就算了。
但次次機會都從身邊溜走,那不是運氣,而是親手埋下的地雷。
04
昨天聽男同事說:“女朋友為了考事業(yè)單位,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沒上班了,每天一早起床除了看書,聽課,就是做卷子。”
“內卷”是我們耳邊的高頻詞。
幾百個人爭奪一個職位已不是什么大驚小怪的事情。
博士生應聘小學英語老師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每年上升幾十萬的研究生,也不是什么罕見之事。
可就是如此,才值得我們反思。
他們既能堅持不懈,不放棄、不拋棄,為什么我們卻不能?
有人肯定會說,我也努力過,付出過,可就是沒用,沒有結果。
但我們有沒有真正地反思過?
為何100塊在我們手上,只能買菜,買肉,而在他人手上,卻能錢生錢。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方法真的很重要。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其實稻盛和夫的一句話,最能點醒我們。
“你的時間80%都用錯了,改掉浪費時間的習慣,獲取正向反饋,明確做事的順序,這些才能讓你離成功越來越近。”
以上,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