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性格內向的侄女跟我說,昨天被老師冤枉了,她回懟了回去,內心感覺無比暢快,最近一直睡眠不好的她,昨晚睡得分外踏實。聽聞此事,我必須得一問究竟,對于一向內斂含蓄的小姑娘來說,這是比較罕見的狀況。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正在上高一的侄女在交回家長簽字的試卷時,老師當眾質疑:“我怎么看像是你自己簽的字呢?”,換做以往她可能笑笑,不說話就走了。但是由于最近學習壓力比較大,或者是長期壓抑自己的緣故,她冷靜并且有力地對老師說:“老師,您千萬不能這樣說,我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而且我也從來不屑于干這樣的事情,如果您實在不相信可以給我父母打電話問。”老師的反應是楞了一下啥也沒說,但是通過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覺得自己剛才說的話有些不妥了。
結果就是當晚侄女一覺到天明,睡得那叫一個踏實。這就是由于侄女釋放了她的攻擊性,使淤積的身體中的能量得到了釋放,因此內心會感覺踏實和平靜。
什么是攻擊性?
攻擊性是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概念,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一種心理能量,是一種天然的生命力,需要向外釋放。如果一個人不能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也就是說,人的攻擊性若不能正常向外釋放,就會形成負性能量,轉而攻擊自身,會導致抑郁癥、癌癥等身心疾病。
相信大家可能都會有類似的經歷,你是不是即使對他人的某些言行感到不滿,也會選擇隱忍,往往掩蓋住自己的不滿情緒,選擇了自我內耗,盡量不向他人發作,避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結果常常弄得自己很不爽。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叫壓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壓抑自己,只會將痛苦淤積在內心。
我們如何能夠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呢?
“圓桌派”第六季的嘉賓,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將原始攻擊性變成帶有人性化的生命力,需要完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恐懼,第二個階段就是內疚。
在第一個階段中,我們擔心如果我一打你,立馬就會被報復,就會被傷害。比如說,在小時候父母非常嚴厲,你一表達攻擊性就會被打。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被懲罰了,也就不敢再表達。
當我們的攻擊性度過這個恐懼階段。就會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內疚。比如說你攻擊了媽媽,被媽媽接住了,你知道媽媽是愛你的,但接下來你就開始擔心,如果我傷害了媽媽怎么辦?然后就會有內疚了。
當有恐懼和內疚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攻擊性,不能夠很好得到釋放,就不能構成一個閉環。只有我們度過了這兩個階段,就可以很自然地釋放和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了。當在白天,你的能量都表達和釋放出去了,晚上也就能酣然入睡了。
長期壓抑攻擊性的后果怎樣?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離不開關系,關系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意義。在關系中,攻擊性過度被壓抑,就會導致向內攻擊自己。武志紅老師的書《感謝不完美的自己 》中,提到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的概念。表達攻擊性和壓抑自我,一個是“向外”表達情緒,一個是“向內”掩飾情緒的方式。過度壓抑自我,日積月累,容易導致身體和心理的疾病。因此,很多心理學家會強調“活出攻擊性”。
當你慢慢練習著施展開攻擊性,建立自信,突破恐懼,你就會知道能夠保護自己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心情會無比舒暢。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寬容大度的人,但是,請記住善良往往也需要帶一點鋒芒。所以,恰當地釋放你的攻擊性吧,讓我們內在的能量流動起來,這會使身心更加健康,同時也會獲得一個更健康和諧的社會關系。